从制作来说,这是一部充满遗憾的作品,立意高远的剧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呈现,从而使它失去了比肩《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等一众神剧的资格,看着那样激荡深刻的剧情被部分堪称业余的演员无力地演绎时,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导演黄健中似乎并没有对此剧倾注太多心力,投资方也没有过多的重视,服化道不必多么符合史实,但也别看起来那么粗糙廉价嘛,演员前期还行,但到了文帝朝就几乎没有熟脸了,表演水准也直线下降,好在剧情进入高潮,这些短板也就能勉强被忽略。
即便如此,这也是一部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的艺术佳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编剧强大的笔力,在遵循史实的前提下偶有原创,将纪传体史书中众多割裂的典故完美融入剧情,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剧情的铺陈不紧不慢,起伏有序,节奏沉稳,观感极度舒适,这是历史剧应有的风格,不需要悬疑剧那样扣人心弦,也能在抚今追昔中心潮澎湃。
汉文帝刘恒作为一位三代之后难得的在各方眼中都被视为几乎白壁无瑕的封建帝王,海瑞在劝谏嘉靖帝的那道著名的奏疏中,也将之尊为历代帝王仁政的典范,他的时代的故事理应被艺术化。也许是因为内容处于王朝初期,与上述提到已经封神的作品相比,本剧轻权谋而重国政,主人公虽也有不得已的妥协,但也没有太过囿于困境,避免了滑向悲剧的趋势,但逼格同样不减,这就奠定了一种如朝阳般昂扬的基调。
虽然整体色彩偏阳光,但这也不是主角一路开挂的喜剧,汉文帝的无为而治体现在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上,但无为中体现着有为,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在勋贵功臣们戎马半生急需享乐的氛围中,推行节俭之风既符合社会实际,但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既然是改革,就会有妥协和牺牲,这就有了“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全剧洋溢着一种可贵的农本思想,剧中还有一段原创剧情让人印象深刻,与贾谊堪称后世中科举同年的太学博士陈显,奉王命担任灵石县令,治理蝗灾,卓有成效,保住了很大一部分庄稼,在赴长安面君述职时,呈上了两袋礼物:一袋是抗蝗灾保住的粮食,一袋是烧死的蝗虫尸体,文帝大悦,要调陈显入朝为官,但陈显谢绝了升迁的机会,表示蝗灾虽除,旱情未已,要与灵石百姓共同度过难关,文帝深感欣慰,后来旱灾更加恶化,以至于粮食减产几尽,陈显不得已带领一县青壮逃荒,想着给别的未受灾郡县大户做工挣粮,后来到了吴郡,被文帝的舅舅薄昭所杀。 这个角色寄托了编剧对古代官僚的最高理想,真正的爱民如子,但他最后以身殉道,也表达了作者的清醒认知,陈显毕竟是异数,他必不为终将腐朽的体制所容。
在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利害相关者的矛盾,面对这些,文帝以柔克刚,晓情动理,化解了相当程度的阻力,抑奢侈风、破假币案、抵御匈奴、废除肉性、压制诸王膨胀,终于在全免天下田租中拉开了文景之治大幕。
电视剧《大风歌》里的皇太后张嫣竟然管前少帝刘恭叫「少帝」。
这是不对的,虽然刘恭在史书上被称为「前少帝」,但在刘恭还是皇帝的时候,包括皇太后张嫣在内的所有人,都只能管刘恭叫「皇帝」或「陛下」,不能管他叫「少帝」。
类似电视剧《大风歌》中这种,把史书中的称呼直接搬到荧屏上的,不胜枚举。制作较为严谨的历史剧《康熙王朝》中,一口一个「我孝庄」,能把人吓死!
孝庄皇太后竟能提前预知自己死后的谥号,好神奇,跟曹叡一样神奇啊。据说曹叡活着的时候,开玩笑似的给自己上谥号为「烈祖」,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或听说,孝庄皇太后在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谥号的记载。
电视剧《大风歌》里把刘邦演得非常地英明神武,去擒韩信的计策,是刘邦自己想到的;被围白登山时给单于阏氏送礼的计策,也是刘邦想到的。
编剧这么设计,让陈平很委屈啊!原本是陈平给刘邦出的奇计,竟然被刘邦据为己有。
陈平无奈,只好去抢其他人的功劳,在打匈奴那段情节中,陈平果断地抢了娄敬的功劳。在历史记载中,劝刘邦不要打匈奴的,是娄敬,但到电视剧《大风歌》中,硬生生地变成了陈平。
在这部电视剧中,陈平不但抢了娄敬的功劳,还伙同陆贾、灌婴、吕后等抢了季布的功劳。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匈奴单于冒顿写信侮辱吕后时,樊哙号称要带十万兵马扫平匈奴,直接被季布斥责!季布声称樊哙在欺君,当斩!你们没看错,说话者是季布,是项羽手下几大猛将之一!
这部电视剧中,如此乱安情节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把张良儿子张辟强的事强行安到陆贾身上。
有些处理,我能理解,比如为了降低观众识别角色的难度,娄敬、季布、张辟强等编剧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就不用出场了。
但因为他们曾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提出过决定历史走向的意见或建议,这些意见或建议还得照实地写进电视剧中,所以只能移花接木到别的其他历史人物的身上。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是可以的,但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么做是错的,你会让没有相应历史知识的人误认为,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况且,这种历史剧的观影人群,大抵是没有相应历史知识的,所以这样的电视剧就是误导人。
有些处理,我根本就不能理解。像我前面提到的,把陈平的戏安在刘邦身上,这是什么脑回路?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套用一下就是,《大风歌》状刘邦多智而近诸葛。
我不明白电视剧的编创人员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如此背离刘邦历史形象的角色,这样塑造,会让人很出戏的,也会让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关中认为编剧是不读书的二傻子。
演员和导演都是比较认真的,但剧本奇差无比。
如果这部剧按照历史本来面目来演,可能会获得成功,但这个编剧靠自己理解和猜测(该编剧对私有制经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体系一窍不通),任意涂抹歪曲实际情况,胡编乱造剧情,搞得大部分剧情成了假大空,让人根本没法看下去。比如大段杀韩信众人的意识流、假币案,真是一点常识都没有。
可怜汉文帝被誉为三代之下第一人,有了这个编剧,倒不知是为谁歌功颂德了。随意发明历史,倒有故意摸黑历史和先代圣人的意图了。这个编剧要是发展下去,快成大汉奸陈寅恪了。
总有人拿大风歌跟美人心计比,说什么剧情不如人家精彩,演员不如人家
美人心计走的是言情,所以演员选的比较养眼
而大风歌走的是历史正剧,所以与言情剧相比选角就没有那么养眼了
剧情上,美人心计有原著在先,但是在于正的编剧下魔改了老多历史,比如周亚夫历史上根本没有去过代国,他的父亲是周勃,周亚夫细柳营是汉文帝时期发生(大风歌剧里就有说这段),并且周亚夫只活在了汉景帝时期当过丞相,最后绝食在牢里
而且历史上刘武是窦漪房的亲生儿子并不是慎夫人(大风歌里就有刘武是窦漪房亲生儿子,窦漪房很宠爱刘武)
并且历史上窦漪房当过宫女,本来分家人子时她要回家乡赵国,宦官临了却忘了此事,将窦姬安排到了去代国的队伍中(大风歌剧里就有)
所以这部剧是历史正剧,比美人心计更符合历史
中国古圣先贤的传承。
汉文帝的推恩令。父亲去世,几个儿子平分土地,最终,历经几代之后,国土越来越少。
这一方面是为了抑制诸侯的强大。确保朝廷的力量。
传统的东方式的传承。
几个兄弟,分家,自立门户。再各自做大。
有些厉害的,就是起来,有些不厉害的,就是消亡。
西方的传承。
近代,有了法治。有了股票,有了信托,有了基金。有了证券的市场。
家族形成了家族的信托与基金。
整体的公司不分家,继续发展。子孙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金。
博世家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家族成员不参与经营,但是一样可以享受到分红,可以成立慈善基金会。可以成为教授等等自己喜欢的职业。
瓦伦博格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梅隆家族等等。
保持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事业越做越大的过程。
能力的传承。
中国的王二代,王三代等等,代代都是有英雄人物出来。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传承的设计。
好演员造就好质感
挺好的历史正剧,边看边去搜索了解相关人物,算是补习历史课吧
一般般。感觉像是教科书一样平白无味
虽然张翰比张哲瀚少一个字,我也会把西内这两个字送上去,一个字都不能少。
很喜欢汉文帝,是我心中理想帝王的样子。史上最节俭、爱民的帝王.汉文帝之所以这么好,和他母亲薄太后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薄太后还教导他的孙子,对汉景帝影响也很大。汉景帝小时候跟分封地吴国国王的儿子下棋,失手把人打死,所以薄太后就为了帮太子赎罪,就带着汉景帝刘坚去吴国服刑。堂堂一国的太后带着太子去分封国服刑、做苦力,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做苦力的过程中,太后教太子很多道理。太子就在这过程中就得到了很多的熏陶。文帝能当上皇帝,其实是非常幸运:• 当初刘邦不在乎他,封地选了靠近匈奴的危险、落后的边疆代国。然而,这恰好因为远离权力中心的纷争,代王能活下来。• 因为和匈奴的抗争,锻炼了治理能力。• 功臣元老觉得他好控制,后面幸运地当上了皇帝。
“羽翼已成”,点赞,编剧还是认真的。前十集完全就可以做个迷你剧嘛。后面的汉文帝虽说是贤良仁君,值得敬爱,但是编排成一副焦裕禄孔繁森的腔调实在让人累觉不爱……这种旧式的大喇叭主旋律还要搞多久?
原来是黄健中导演的,节奏比楚汉传奇好多了。萧规曹随、陈平、周勃、周亚夫,印象里很多脸谱化的人物终于都生动具体起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也是对汉文帝的误读。从十税一到十五、三十到取消田赋,尽显一代明君藏富于民的胸怀。绞杀异姓王立刘姓王,同时向各封国派遣丞相和都尉,贾谊治安策都显示了无为而治是不情愿的权宜之策。也为景帝削蕃平乱打下伏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王朝大汉王朝就此开启。
一部流水帐。把刘吕两家杀来杀去,汉室江山争权拍得那么弱势无能。笨蛋刘襄笨蛋刘襄,怎么看都是笨蛋刘襄。P7劉邦回沛縣祭祖的那個村子,應該跟大秦帝國裡面 商鞅行走考察秦國,鄉民送行的深山野嶺小山溝 是一個場景。P19王姬死了,弃剧。有封地好啊,有军队好啊!
尼马!!!我特地登陆上了 就为了给2分!!!抽你个流氓邦!!!
为了吐槽服装道具和台词,我认真看了几眼。结果发现这哪里是历史正剧啊,完全就是在宣扬主旋律嘛,果然是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又刷一遍。完美的汉文帝,完美的刘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刘恒,有些演员他们好像就是为了某个角色而生的,比如王灵的卫子夫。匈奴人的选角也很正,不像一些古偶里的匈奴人,就是一堆凶残无能的蠢货,让人无语。配角的选角除了窦漪和个别美人不够美之外也没什么硬伤。大臣选角尤其贴切,贾谊死得可惜。
主旋律味道太重,像是在建设大汉特色社会主义。对文帝有好感,故四星。
这年头正剧拍得像谐剧,左不过想着比雷剧强(不过总体脉络上还算正剧)。《大秦帝国2》也一样,片花看完就觉得比1差远了,真不知道6部拍完得成什么样.....
可以在国产历史剧中进入前二十名,仁义帝王心态塑造的可以,虽有高大全之㢢,但也有树典型之功
7分。编剧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忠于史实的呈现,虽然有些情节拖沓无趣,倒也是部正经的正剧。王姬老师的演技大赞,22集后正式进入文帝时期,只是演绎的有点太伟光正了点。
汉文帝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个人,这是不行的!看完觉得这个带点儿“个人崇拜”式的基调毁了所有的东西,它让一切显得那么不真实——不是历史的角度说它符不符合史实,而是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就像在创造一个乌托邦,乌托邦不存在,不存在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对于历史来讲,不能鉴今就没有意义,把它记录或者拍出来都是毫无必要的。
弥补一下《楚汉传奇》各大风云人物的结局。汉文帝不愧是帝王楷模,可惜这片人气不行。好片啊!
人物塑造的很雷,太高大全了。给四星是因为编剧很谨慎的没敢太多虚构历史,甚至把一些完全不能吸引眼球的史实都写了进去,比如惠帝废挟书令等。这样的历史剧编剧现在已经很少了。
开头把刘邦吹得太神了 而且第一集钟离昧会飞檐走壁 以为又是逗比武侠 结果发现全剧就丫会飞……刘恒和各大官员廉洁到哭 有个大妈临死前说"尸首不烂有什么好的 任千人踩万人踏的"合着这是暗讽现在的高级黑吗
大汉从皇帝到大臣到百姓都是久经考验的党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