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阴雨,黑夜。实在无所事事就在网上翻找些国外电影,看到了一部叫小小十三岁的电影,和堕落街风格很像,只不过加了些色情暴露镜头。喜欢,又厌恶。事实上这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作品,但实在没有勇气观看。然后就找到了堕落街,是小小十三岁的姊妹版,上世纪德国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在SOUND了解毒品时,克丽斯蒂娅娜是拒绝的,出于本能,可她后来还是走上了吸毒这条路,不仅仅是出于年少无知,对新鲜刺激感的好奇,主要因素还是因为女主角的成长环境。 父母离异,母亲对她视若无睹,妹妹又搬去了父亲家。无依无靠,克丽斯蒂娅娜才会去夜店弥补心灵上的缺失。或许结识德特勒是渴望爱情,而吸食毒品则是为了得到关注。从开始的适量服用,到最后的大量注射,克丽斯蒂娅娜对毒品的欲望随着对德特勒的爱愈发强烈。实际上我认为克丽斯蒂娅娜的爱掺杂着金钱、罪恶,以及毒品的诱惑。万劫不复,最后克丽斯蒂娅娜只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在大街上拦车接客,用更极端的方式获得金钱。女主角发疯似的翻找着橱柜、钱包、大衣里的每一枚硬币,那种绝望,就像面对死神般惊骇。 后来,克丽斯蒂娅娜决定和男友一同戒毒,但他们还是失败了。 影片最后,克丽斯蒂娅娜瘫倒在盥洗室,颤抖着把针管刺入皮肤。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克丽斯蒂娅娜活下来了,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碰毒品了。也希望德特勒能如此幸运。 这部作品源于真正的故事,主人公活了下来,而她的妹妹却死于吸毒。 毒品,先前的印象只是少许的白粉,而观看完堕落街后却看到了白色诱惑中的死亡。 克丽斯蒂娅娜,13岁踏入夜店,吸毒,注射,卖淫,戒毒,颓废的斑驳劣迹为何会发生在一个花季少女身上? 种种问题也值得令人深思。
这个片子采用写实的纪录片手法,平实但又深刻,反映70到80年代的社会落寞和经济疲软,人们的生活颓靡,对所谓消遣的随便。女主角是一个仅14岁的女孩,可爱大方,可以看出来身高很高,颜值也不错。但是由于对社会阴暗面的好奇,也可以说环境真的影响人,123分钟,一部电影的时间,看着她和她周围的人一步步走向落寞,真的令人惋惜和思考。特别是她和她深陷毒瘾的男朋友在被家人发现后,每次说想戒毒,可是根本坚持不住,让人看了很揪心。一个个可怕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画面,很难让人认为是一个14岁的女孩所经历的。结尾还算让人松一口气,前一个画面,女主过量注射了毒品,瘫倒在了女公共卫生间,后一个画面中的口述:回到了乡下老家,已经18个月没吸毒,回忆当时感觉很可怕。总体来说真的值得一看,也算是一部警醒世人远离毒品等精神摧残的教育片吧。
她穿上夹克衫,捋了捋自己过肩的长发,告诉母亲要在同学家复习过夜。出门前却偷偷把一双红高跟鞋放进包里。 午夜的柏林是个不眠之地。她在同学的怂恿下第一次来到迪斯科,见识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年轻人在音乐和酒精的催眠下举止放纵,而她却只是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好奇,穿行在人群中,各种各样的人在眼前掠过,直到目光定格在他身上。 迷幻的灯光在他身上时隐时现,勾勒出他俊俏的轮廓。 她恋爱了,在她十四岁的生日。十四岁,是自以为是的年纪,是懵懂的年纪。 她去迪斯科找他,却看见他在吸食粉末。虽然她还年轻,却一眼就能认出。她爱他,想要感他之所感,即使知道那是深渊,她仍然奋不顾身地尝试。那是神仙药,让她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沉浸在幻觉中飘飘欲仙;那也是毒药,把她从花季少年摧残成不堪一击的枯枝败叶。直到见证了同伴的死亡,她才决定要戒除;可惜她和她的男友都中毒太深,又资金匮乏,身心俱疲的她不得不走向另一个深渊——出卖自己的肉体。 十四岁花季,她应该听着David Bowie的黑胶唱片,拥有阳光灿烂的笑容,而今却面黄肌瘦,带着满身的针眼在柏林街头接客。她的红色高跟鞋踩出的声响仿佛是她境遇的悲歌,缓慢而沉重。而此时此刻,又有多少无知的少年,带着他们的自以为是,沉浸在毒药给他们带来的短暂欢愉中?
就如同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无罪的孩子。Ma chère,当你像个人(mensch)一样欲求,当你的心为什么东西蠢蠢欲动,当你窥视着光影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当你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在镜子前补上口红,当你嗑完一片走出洗手间扶着楼梯,当你在人群里反复搜寻一个人的影子,你已经在犯罪了。你不会后悔,你在马路上拦下陌生男人的汽车,你穿过肮脏的动物园火车站去见他,你颤颤巍巍地瘫在厕所里,你受到了应得的惩罚,罪名是成为你自己。 Freier Wille oder nur die Willkür? Ma chère,活着的都不会是天使。天使都生活在Jenseits,在Diesseits你只能找到她们的塑像。而每一尊天使的塑像,也都在期盼着自己到此岸活动那一天。
比起梦之安魂曲带有超现实性的情节,这部真实改编的电影,从堕落走向毁灭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寻常。整个政府,社会,家庭对于青少年都是放任的态度,缺乏爱护,引导的少年们在毒草丛中肆意生长,成人们对于他们这些弱势群体没有关爱,只有冷漠的交易。堕落街不止是少年的堕落,更是整个社会的堕落,人心的堕落。
看得心里特堵。。。多好的年纪 多好的姑娘啊。。。bowie的OST 看最后cast列表一出来 OST那一溜儿各种bowie。。。甚爽。。以及看片子里的人捏着一摞bowie的黑胶在手里摆弄 甚为眼红。
没落入政治正确的窠臼已感激涕零
1、很多原因让我们堕落,包括一些美好的情感;2、残酷也是初恋之美的一部分;3、提着塑料袋的堕落女孩
简直比《梦之安魂曲》震撼一百倍,太写实了!
20年前的墮落少女Christiane,因爲附著“偶像崇拜”“為愛執迷”之類單純熱烈的情感,尤其顯得質感又疼痛,注定她的道路雖然混亂,面無表情的小臉兒卻是主題鮮明的....直至來到信仰沒落鼓噪者眾的今天,怎麽拍都沒靈魂,只剩下一齣齣鬧劇了
其实是现身说法的禁毒电影。很喜欢开场的两组镜头:在V-2 Schneider里城铁掠过街景,在Heroes里伙伴携手奔跑——前者恍然就是北京城铁夜行déjà vu般的熟稔,后者则用恣肆的生命力表达了关于青春的一切想象。饶是如此感同身受,接触毒品前有多美好、接触毒品后就有多揪心:满屏精致的德国少年正应了鲁迅那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1925)”——Christiane第一次注射H借针管一节就不忍卒视,到后来和Detlev相拥而卧毒瘾发作以至喷血……真的揪心;最后一节语音似乎是Christiane原型原声,算是在现实回响里稍微让人宽慰。剧作整体冷峻接近纪实文学,真人真事改编传记性的文学脚本一向为导演Uli Edel所擅长:倒是德国电影惯有的沉着表达风格在两德分置时期就已然如此。唯一遗憾:男主Eberhard Aur真是没表演天赋。
翻译完的第二部电影。
吃人的资本主义!
影片没有用猜火车或者梦之安魂曲一般的迷幻手法拍摄吸毒感受,仅仅通过冷色调记录——旁观、冷静、甚至有些冷酷地记录那些让人不适的画面——肮脏的公厕、街道、黏糊糊的额头、碎发、汗液、唾液、血液、不自然的红唇、红发、高跟鞋...造成观众的生理不适,进而抵制毒品,也许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1981年的片子,希望那时候放映完后,放浪的青少年有受教育远离毒品,好像当年river phoenix吸毒过量倒在街头后,他的朋友纷纷醒悟一样。整部片子是平淡的真实感(男主演技尴尬)
此类影片中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很少有一部片子能让我压抑那么长一段时间。不仅因为故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那些游荡在八十年代西德街头的真实瘾君子们,那种眼神和颓废,再牛逼的影帝影后都是演不出来的
不记得DVD影碟发了没有反正我没看过,借着剧集蓝光发碟,我找到电影版(德国电影)再一遍吧,想网盘投屏,但是字幕是外挂的不支持投屏观看, ̄  ̄)σ现在看电影视频也是非常方便:先去『胖鸟』找汁源,再复制到网盘或者手雷磁链,直接网盘打开即可,喜欢收藏再下载。看看青春期的女孩子折腾一下午
失眠时看的 前半段贯穿着david bowie 演唱会那段着实惊住了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观众们都点起打火机 黑暗中灯火飘摇的样子异样美丽 少女洁白纤细 美如浸没水中的莲花 让人想把世上一切美好都给她 然而她对自己却不管不顾 不知道80年的柏林少女如何度过青春 然而十三四岁时对一个人的迷恋都是同样一意孤行
无论再怎么获奖无数,我的确是不喜欢这种风格和角度,当然客观来说还是可以的。小演员表演很无神。
太漫长。。前半毒品之路塞满大宝,后面就唰地啥音乐都没了。。吸毒行为可能比较真实,但毒虫们都相亲相爱一家人。。花童也不带这么拍的。。吸毒也就是个途径,最终的追求都差不多吧,生理快感逃避现实小圈子归属感认同感爱。。这途径的问题就是太快太容易太一步到位以至于别的选择都不再是选择。。
猜火车用了perfect day 堕落街用了heroes 从前听heroes 常伴以夜车奔驰 晚风呼啸的画面 像壁花少年里那样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很酷很潇洒 但情感上就是没到那个点 看完堕落街 终于明白歌里面唱得那种快意究竟是什么 是末日前的兴奋 是失去理智的狂喜 是惧怕死亡却仍止不住去试探的冲动 是一股哀伤 永远看不见明天
“白痴写实主义" ..............德国拍这种题材真是有种"深仇大恨"苦难感hahahhah 总之观影过程很难受 主要是原故事有点白痴 (还有我想知道是谁在主演那里写的David Bowie 总共出现了5分钟好吗..........)
70年代德国颓废的少年们,长卷发,喇叭裤,嗑药,过把瘾就死,看似反叛,其实说不出的孤独哀伤。
把印着bowie字样的外套送给好朋友babsi 后者也是美到让人心碎的少女啊
单纯而幼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吸毒嗑药,滥交同性恋,人们堕落如同丧失更多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但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大卫鲍伊迷幻却又阳刚的嗓音神奇地融合起来,也许一切都没有什么区别。黑暗躁动年代的猎奇,虚无时代的任意牺牲,伴随背后heroes粗砺的嗓音,或许人们已迈出无知却坚定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