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法斯宾德导演了七部电影,1972年他又导演了三部电影和一部五集电视剧,然而在1971年,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部电影作品上——《四季商人》。这部精心筹划的作品是其创作生涯的的转折点,如果说之前提到的《瘟疯之神》透露了其形式变奏的端倪,那么这部《四季商人》便是其真正彻底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
这次转变源于1970年法斯宾德在慕尼黑电影博物馆观看的道格拉斯•塞克电影回顾展。德国裔导演道格拉斯•塞克于1941年从德国移居美国,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业体制下拍出了《苦雨恋春风》、《春风秋雨》、《深锁春光一院愁》等诸多通俗剧作品,电影中那些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故事情节一度被业界认为是商店的廉价产品,并不具有艺术性,而当塞克晚年淡出影坛,他的电影美学才被学界所认识。正是在这次的道格拉斯•塞克电影回顾展中,法斯宾德一眼看出了塞克的个人化风格,他惊讶于塞克能够在体制之内不失个性,塞克让他发现“这种让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说故事的方式是绝对可行的……我认为我先前所言的为大众拍片的时机到了”。从此之后,法斯宾德成为了塞克非正式的继承人,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摸索出各种巧妙手法来对广大观众造成强烈冲击。
《四季商人》像塞克所有的家庭情节剧一样,以夸张的情感体验展现在观众面前。法斯宾德甚至承认他在构思《四季商人》的时候因着迷于塞克充满个人魅力的风格,险些抄袭了塞克《深锁春光一院愁》的故事。《四季商人》的故事围绕于家庭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主人公汉斯在戏剧经验的持续波动中自觉且公开地通过电影勾起观众的情绪,却又让观众在情感输入的临界距离突然抽离出来,这种瞬间的解构和疏离仿佛一次潜水经验,潜水员从海底忽然返回水面,虽然能迅捷完成一系列动作并到达水面,但水压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骤变才是真正让人痛苦的“后效应”。观众在“浮起”的过程中不断沉浸于情节剧装饰性的暗流与情感鼓动,却又在最后不得不面对返回水面的“后效应”咆哮与震撼。
塞克好莱坞的限制,把精力更多放在了“装饰”层面,夸张情感的修饰更多通过空间、视觉的表现性安排与调度来完成,日常的家具、花、墙上的画和镜子都成为了情感鼓动的暗流。在“咆哮”层面,超出现实的故事关系和人物对抗往往通过戏剧性的场面调度和摄影让观众醒悟这并不是真实的情景,《深锁春光一院愁》里高对比度的照明和灯光让观众能瞬间从暗涌积蓄成的咆哮情绪中抽离出来,从而再度回到装饰性的旁观中。而法斯宾德因为更加具有个人创作的自由,使得作品在“咆哮”与“装饰”的层面中更加倾向咆哮的后效应。汉斯因妓女的诱惑而失去了警察的职业,丢掉工作的他不得已成为一名水果商贩,母亲的鄙夷,恋人的离去,徒劳赚钱却仍不能取代情感满足的缺席,种种社会内在的紧张关系都汇集于他一人,主人公在社会底层的苦楚境遇因为更加显性的社会批判视野而带有强烈的咆哮情结,然而当情绪饱满到可以爆发的时候,装饰性的夸张效果例如突然而至的特写反应镜头也能让观众了解到这“矫揉造作”之后的间离效果。
虽然塞克和法斯宾德在“咆哮”与“装饰”的平衡里各有侧重,但他们在视觉设计的运用上都具有同样程式化的缜密。人物经常被框定在门窗中或栏杆后,前景化人物的特写总是用诱人的光线反衬出明亮背后的绝望。在汉斯或她妹妹安娜零丁散落的倒叙回忆里,时间隐匿了纵向发展的轨迹,观众总是猝不及防地面他们倾斜而来的情绪,短暂的情感宣泄场域因为精微的摄影调度而越发关键。安娜回忆哥哥汉斯在参加外籍军前与自己在楼道道别的场景,此时的场景罕见的运用了两种摄影基调。坐在楼梯上的汉斯仰望站在旁边的妹妹,正反打的对话镜头里,汉斯完全被低调的黑暗吞噬,他绝望地向家里唯一认可他的妹妹述说自己的打算。在视觉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安娜则完全融入高调明亮的光线中,他俯视着脚下的哥哥却也只能的说出“那边正在开战,你会被打死的”的无奈话语。安娜在视觉上能够对汉斯给予救赎的假象在最后的追逐中一览无余,汉斯把钱塞给安娜后绝望逃走,安娜企图追上他却倒在了昏暗的走廊里,摄影机非常巧妙地向地面移动直到把安娜框定在画面的顶端,由画面左右下角投射而来的光线巧合般的形成了十字架的图形。安娜匍匐在象征救赎与信仰的十字架光线中轻声哭泣,他不是基督耶稣能够代替哥哥受罪解难,汉斯也感受不到信仰的坚定与希望直接抛弃了这个十字之光。如果说过去的遭遇已经是无法呼吸沉溺,那么现在的境遇便是从麻木到死心的冷酷。影片倒数第二个场景里,汉斯与妻子来到母亲家中进行家庭聚餐,一组平移镜头冷漠扫过汉斯母亲、姐姐、姐夫以及妻子。没有纵深视觉下的感情蕴藉,只有平移横向巡视里的势利虚伪,汉斯了然于心,这幕结束后便直接进入了结尾的死亡场景。暗涌的情绪在镜头形式的修饰下不断积蓄,结尾的法斯宾德最终按捺不住咆哮的本质,暂时抛开了塞克式情节剧的装饰性质,发出了最为奇诡与深沉的咆哮:汉斯想象自己于异国郊野被人鞭笞折磨,远处的同伴并没有立即伸手救援,汉斯忍受痛苦从挣扎到麻木再到绝望,最后的他虽然获救却已失去了求生的希望。他在想象中已死,也在现实中自绝。
四季商人是法大導早期的劇情長片,在形式方面依然佈滿舞台劇的元素,而且在某些構圖上表達出人物處境的隱喻,離間也是本電影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從角色的肢體動作,表情,說話時的語氣(尤其是顯得十分做作的哭泣和大笑),也可能會令那些看慣商業電影的觀眾有點不適應,但在人物心理的描寫方面,卻是內斂及漸進式的。男主在心理和精神上一步一步走向崩潰,到最後被取替消失,刻劃得十分細膩而且不着痕跡,我相信很多觀眾也會在主角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對理想的消磨,對愛的心死,對生活熱情的消逝,對自己價值的懷疑等等等等,當然如果你一生也十分幸運,過着無風無浪無憂無慮的生活,當然大前提還需要你對精神上的滿足沒有要求,那麼你看了這套電影後,必然會破口大罵,你會說:「一群吃飽飯沒屎屙的白痴。」--閃回,離間,隱喻式構圖(女主偷情被女兒發現後哭泣,牆上掛着的十字架--罪與救贖;拍擋坐在家中的枱,並設在畫面中央,男主則被設在畫面一邊,並背向畫面-被拍檔取替的生命)。
哀莫大于心死。 故事简单,但注定人物设定已经不会让你内心平静。 汉斯的下坡路,与弃人生活,都是真实到刻画深层的悲催。法斯宾德作品都是悲催。 整个欢迎过程你可以耐下心,但是这种自我的对抗,单纯是从电影之外的主观抗争,情不自禁,在汉斯为中心的剧情推演下,诚意与深度就显得自然而然,商人身份之中,如果父辈观影者看到,显然涟漪泛开必定会多一些。 明天我们一起推着车去卖水果吧,那样,叔本华的话可能就懂一点,而不只是这个全才导演的艺术语言。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via叔本华
我覺得還是有一些早期黑白片的簡約風格,當然這次的彩色拷貝畫質不錯,鏡頭和情節的設計更精緻和通順。講一個平凡男人的故事,從他的生活之中電影逐漸挖出種種隱約的人性陰暗之處,最後讓他在看似幸福的日子中喪失了活下去的慾望。
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 05/18/2014 The 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艾玛!New restoration!!!
虽然战争从未出场,却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法斯宾德关于战争对人心的践踏这一延续至后期的主题在这部片子里已经出现。场景布置和演员的肢体动作都非常舞台化,画面简单、浓重,引人思考。镜头语言也是稳定且传统,带来一种内敛、深思的力量。
男主角見到他的好友~請他作客,但他一聲不響的又離開了,他走過樹林,配樂響起來,那一刻感覺到導演的溫柔,為這個人物,為他的生命而響起的,但這種溫柔不知是受過多少痛苦而得來,過後,他在他的好友,女友和老婆面前自殺.....
第30部法斯宾德,亲身经历改编,为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游遍楼宇的叫卖声和欲爱丛生的情节构思颇有《柏林亚历山大》预演之意。导演通过五段闪回揭示了汉斯缘何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即家庭、事业、梦想、爱情的不断疏离和幻灭,兼与战争时期惨遭施虐的多重炼狱。现实磨难交织回忆之痛,在永远无力释解的绝望深渊中俞渐沉沦,酒精便充当了悲观情绪的显化剂。2.没有救赎的宗教信仰,去色情化的性爱描写;卖水果时的仰拍对应顾客主观视点的俯拍(阶级差异),人物之于画框禁锢的心理暗示;平移带过聚餐群像;夸张表演营造间离效果。3.四季更迭,我心却死在过去。(8.3/10)
生活经常会不经意地变得沉重~
4.5 或许会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法斯宾德,男主角各方面都很像R先生,沉默寡言,被众人鄙夷,被忽视,两种不同走向的自毁结局我都很喜欢。这部的绝望和苦涩被处理得非常平静,甚至透露出一丝柔情,超级喜欢汉斯去妹妹家和坐在窗边那一段。他不是什么完美受害者,自发的悲剧宿命要比外力的碾压有力得多,总之法斯宾德的人物全是这个样。这部蓝光画质超好,差点就看了高糊DVD亏大发
为了那个穿着红色衬衣背对镜头吃饭的你
#重看#如此美丽的画面和光线,绝望却像细雨慢慢兜住了全身,直至无法呼救的沉溺,倘若说之前他也曾痛苦挣扎过,那么从麻木到死心,是通过饭桌上一组平移镜头完成的,这幕结束后直接进入死亡场景,全片基本都这么简洁的拍法;不仅法斯宾德本人照例出现,不同性别的情人们也同时出镜。
Malaise d’existentiel d’une bête blessée coincée entre un quotidien mortifère (famille méprisante)et des souvenirs des regrets contés en FB
看法斯宾德作品,总觉得好像在读村上所谓的哈特费尔德的书:“影像诘齿聱牙,情节颠三倒四,立意浮浅稚拙”,看了两部片子都是这种感觉。也许,他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却是少数几个能以电影为武器进行战斗的非凡导演之一”。但这种斗争我可尊重,却无意欣赏,所以到此为止吧。
简介是在逗我?法胖怎么会拍一个单纯的受害者,把小人物的所有苦难加诸其上,让观众大肆发散自己的怜悯心?当警察时用职权之便玩女人,对买水果的白日美人起色心,醉酒之后当着女儿打老婆,哪一件都罪不致死,但也都不值一哂。要拍就拍渣滓嘛,但渣滓的痛苦也是真实的痛苦。
还真是一刀一刀捅向自己心脏啊。
跟之前的法斯宾德作品差别还是蛮大的,叙事风格和表演方法等,不过这部片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片中的商人充满着忧郁和愤懑,面对生活种种不公待遇,人到中年仍旧浑浑噩噩,然而碍于现状又只得独自承受。对于法斯宾德和新德国电影来讲,这部片无疑都是一次极大的转变,对社会现实和个体精神状态的关照。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其实汉斯在影片一开始就被刻画成了一个被全世界遗弃的人,整个电影就像在验尸一样,是很痛苦的观影过程。美国人不知道笑点在哪里,笑什么笑。。。修复版画质很好,就是配音难受程度简直超越意大利电影!跪了!和哈利在馆子店相遇两个人就像笑了一个世纪。。。
好色又不负责任的男人,负能量,酗酒成性,不在乎家人的感受。汉斯是个极度自私的男人。他的老婆,女儿真可怜,长期忍受他的家暴。虽然他的家人对他有偏见,但也是他不努力造成的,是他老婆撑起这个家,他还总嫌弃老婆丑,而闷闷不乐抑郁症。他的婚姻生活简直是慢性自杀,最后他死于熏酒,慢性自杀
非常简单,却也非常非常耐看。有机会要把法斯宾德的电影都过一遍。看完一部好片子后的欣喜回味,该如何描述呢?
悲催...实际上看过的法斯宾德作品都是悲催。这部电影里呈现的细到指甲缝里的真实能像蚂蚁咬噬一样悲催了观者的心。实际上论诚意和深度可以分更高,但是年纪越大越欣赏最终能带给人裨益的电影。法斯宾德你这个太折磨观众的导演,姐看完一部你的片(加上模糊的画质和翻译又错又延迟,还漏)身心俱疲。
第四部法斯宾德,也是截止目前观感最好的一部,不时穿插的回忆丰富了故事和人物,汉斯如同法斯宾德之前所有电影的男主角,被冷漠社会和阴暗人性无辜的推向命运深渊,女人仍是空虚和背叛的符号。最早那几部主要是客观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这部更像是波兰斯基式的主观刻画。
8/10。水果摊是男性地位和正常爱欲的象征,叫卖水果的声音是与情妇的约会暗号,亲戚像顾客一样拿其所需却不顾主角内心需求,生意好转依赖于体格强壮的邻居、战友共同侵占了主角的家庭地位,帮他说话的姐姐和补充他尊严的妓女无法弥补母爱空缺,战场受鞭刑的闪回后连饮烈酒来告别人生具有深刻悲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