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焦糖》,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第三世界女性们甜蜜而又苦涩的评价了!
果树:用来轻松愉快地结束一个周末。
蝠蝠:
焦黄色的混杂穿叙,女人间的琐碎隐事。
Supremacyacron:
焦糖的甜蜜背后,则是鲜为人知的苦难人生。
西北化为乌有:
十分难得的女性电影,有蓬勃而又丝毫不显猎奇的情欲展现,同时真的拍出了焦糖般粘稠滚烫的触感。
Pincent:
最鲜明的特点是焦糖黄色的暖色调,对女性群体无疑是关怀的,某种程度上比《何以为家》好,但个人比这个更喜欢的阿莫多瓦电影就更多了。
Polaris.J:
看了才发现竟然是《迦百农》的导演自导自演,第一次看黎巴嫩爱情喜剧,女性群像,同时也表现了黎巴嫩风土民情,整个调色都是焦糖色,原来焦糖还有和蜜蜡一样的功能!
Sparrow:
Labaki的处女作,从一家美容院到阿拉伯妇女的面临的禁忌,关注底层境遇的特征在之后的《何以为家》中也多有展现,是社会观察,也是苦难的呐喊。生活如焦糖般细腻而坚韧,即使承受不公的待遇,也不乏骚动,不乏热烈,不乏激情。
斯诺-纳什维尔:
《焦糖》讲述了五个女人在贝鲁特美容院的故事,她们的生活和梦想。语气简单,亲切,人物不同,但都很可爱,很真实。《焦糖》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电影,除了它的活力和幽默之外,它还为观众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你所能关心的、可信的人的熟人。演员中的男人被降级为配角,但没有被轻视或以敌的方式出现。与其说它是一部"女人的照片",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
子夜无人:
第三世界+女性题材,却难得没有苦大仇深的咆哮控诉,细腻的群像与暖黄的生活,如同蜜蜡一样轻盈舒展着。偷来的快乐在等待中把甜美熬成了苦果;比婚礼更早到来的是掩埋过往的葬礼;尽管无法表白,但可以陪伴你把满头烦恼丝剪成短发;作假的经血弄脏了衣裙,才能有一刻忘记年华逝去的恐惧;选择了作为女儿的她者,无论妆容、爱情还是自我,一切都变得奢侈。最难忘拉巴基站在百叶窗前,她的眼波流转美得撩人,而电话另一端是焦糖色的暗恋。
#FIFF13#DAY7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在不久前的电影节上选了这部片子看,果然如意料般的好看。当时晚到没看到开头,便立刻回来下载了在看一次,而我很少将电影看第二遍。
焦糖,顾名思义是指苦涩甜蜜的滋味,而它另一个用途,便是引出了这段故事的场景——美容院。这一私人场所成为了几位女主角的聚集之地。
Layale爱上了有妇之夫,他们偷偷私会。为帮他庆祝生日,她在一个不需要查夫妻身份的小旅馆订了双人房,把房间擦洗得一尘不染,吹满红色气球,烤了蛋糕,一面拨打他的手机一面等。或许她心里已经知道他在逃避,却还孤注一掷;Nisrine将与丈夫举行婚礼,大家沉浸在欢快气氛中的同时,她却担忧自己曾经对丈夫撒谎是处女的事。之后再姐妹的鼓励和陪同下去做了修复手术;Rima是个女同性恋,和常来光顾的拥有乌黑长发的女人神情暧昧;理发店的老主顾Jamale是个无法面对衰老的女人,她一次次的试镜,做着明星梦;裁缝店的rose因为要照顾神志不清的lily,放弃了一段美好感情的可能。影片是在nisrine的婚礼欢笑中结束的,对于许多问题并没有再做进一步的交代,而仿佛在平淡的阐述,平淡的做结局,我愿相信她们的生活终究是美好的。
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整部剧情的基调都是淡淡的,以不激烈的手法讨论着关于宗教和男女问题,揭露了一些穆斯林世界禁忌的东西,比如同性恋,婚外恋,婚前性行为。影片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色调偏暖色彩饱和,背景音乐非常的好听,人物刻画细腻完整。主演Nadine Labaki竟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真是才貌双全。非常喜欢。
花絮:本片入选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焦糖电影原声:
http://www.songtaste.com/user/album/a41621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何以为家》在中国大陆的热映,让很多中国影迷开始注意到来自黎巴嫩的女导演纳迪·拉巴基。
在国际影坛,纳迪·拉巴基早已经是有一定份量的电影人。她可以说是戛纳电影节的“亲女儿”,第一部长片《焦糖》(2007)便入围“导演双周”单元,2011年,她的《吾等何处去》又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何以为家》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还一举拿下了评审团奖。十余年间,纳迪·拉巴基已经在戛纳电影节这个当代艺术电影的殿堂完成了“三级跳”,成就斐然。
纳迪·拉巴基除了是一名导演,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她出演了她导演的大部分作品的,有时候还是“女一号”。《焦糖》便是纳迪·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讲述了贝鲁特的五个女人的故事。《焦糖》是一部群戏之作,五位女主角的戏份相差不大,但纳迪·拉巴基仍然算得上是“女一号”。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是中东-西亚地区最西化的城市,有“小巴黎”之称。
黎巴嫩历史上曾先后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战后成为法国殖民地,1943年获得独立。正是在如此复杂的历史处境下,黎巴嫩成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汇之地。在黎巴嫩,基督教人口曾一度占据优势,但五次中东战争使得大量的穆斯林难民涌入黎巴嫩,从九十年代起,伊斯兰人口逐渐占据了优势。
也许是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相对于中东-西亚的其他伊斯兰国家,黎巴嫩算得上是比较“开化”的伊斯兰国家。贝鲁特作为黎巴嫩首都,自然也成为了中东-西亚最“开化”的首都之一。
那么,生活在贝鲁特的女人们,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她们能够享受到多大程度的“开化”呢?《焦糖》给出了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答案。
《焦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贝鲁特的一家美容院。这家美容院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女性,因此,这里算是女人们的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在美容院工作的有三个姑娘,拉亚里(纳迪·拉巴基 饰)、尼斯瑞和瑞玛。詹美尔是一位徐娘半老又不服老的前演员,是美容店的常客。美容店隔壁的裁缝罗丝和美容店的姑娘们相熟,也时常帮她们一点忙。
相信很多国人对中东-西亚伊斯兰国家的女性的印象是,她们大多缺乏基本的“自由”,出门要带面纱,好一点的戴“希杰布”(能露出正脸),比较严格的戴“尼卡布”(只露眼睛,甚至可能眼睛都不露),她们很少外出工作,主要从事家务。
但在黎巴嫩,女性一般是可以“抛头露面”的,比较传统的穆斯林妇女也就戴“希杰布”。《焦糖》中的五位女性,尼斯瑞应该是穆斯林,因为她出嫁前,她的母亲是戴着“希杰布”跟她“谈心”的。其他四位女性的宗教属性,恕我眼拙,我未能清楚辨别。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天主教的宗教游行曾到达美容院,可以肯定,美容院里应该是有基督徒的。
贝鲁特虽然比较“开化”,但从五位女性的遭遇看,她们的生活也处处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影片中,拉亚里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她幻想着对方会为了她抛弃原来的家庭。这让她在家庭生活中显得非常被动与难堪——她的家人不时“催婚”,让她有苦难言。她想与心爱的他共度生日,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原来,在贝鲁特,单身女性要到正规的酒店开房是很困难的。她不得不冒充已婚妇女去开房,却被要求提供已婚证明。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到一家不正规的酒店开了房(色情酒店之类)。房间很脏,她只好自己搞清洁。她还费尽心思布置了“甜蜜现场”,结果,心爱的他并没有出现。
其实,这位有妇之夫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这样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拉亚里的爱情的虚幻性。不过,现实中,一位爱慕她的舍不得给她开罚单的交警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爱情幻灭之后,拉亚里终于注意到了现实中的他。
尼斯瑞婚礼在即,却陷入了深深的忧思——她不是处女。作为穆斯林女性,婚前性行为是“有罪的”,更何况,和尼斯瑞发生关系的那个他并不是她的未婚夫。贝鲁特的“开化”在于,这里有可以修复处女膜的医生。在现代文明中,“处女膜”只是中世纪的“魔咒”,但这个“魔咒”在穆斯林女性身上,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最“开化”的贝鲁特,也解不开这道远古的“魔咒”。
瑞玛从出场开始,就是一名“女汉子”。是的,她是一名同性恋。
在伊斯兰世界,同性恋同样是“有罪的”,所以,瑞玛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性取向。直到“她”出现了,还主动“诱惑”了她。
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她和“她”在一起,但“相知”后,她和“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毕竟,这里是中东-西亚,这里是黎巴嫩,这里是贝鲁特,能够如此含蓄表现同性恋,已经非常“大胆”。
詹美尔可能是《焦糖》中最“自由”的女性。她已婚,她有孩子,有闲。她去试镜,试图重拾演员事业,不过是她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但她也有烦恼,那就是,她不年轻了,她甚至都不来“那个”了。在试镜等候室,在婚礼上,她假装来“那个”了,看似可笑,但珍惜并热爱青春,就是女性的一种“自由”吧。
等了几十年,罗丝终于等到了她的“白马王子”。可是,她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姐姐莉莉,如果她就此追寻她的幸福,莉莉将无人照顾——她也不忍带着这个“累赘”走进“白马王子”的生活。
在罗丝身上,是沉重的责任,也是一种相对保守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或多或少来自于她所处的国度与社会吧。
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焦糖》是我在天涯影视评论捡到的电影。某天看到一个帖子,楼主在晒自己的私家珍藏,口味大抵跟我相近,其中《焦糖》我没看过,话说天涯不比文青聚居地豆瓣,能找到小众文艺片的几率还真不高,赶紧找来,直到昨晚才有时间欣赏。
《焦糖》片如其名,看完之后就像喝了一杯焦糖玛奇朵,甜蜜中略带苦涩。影片围绕贝鲁特的一家美容美发店展开故事,讲述了五个女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时而甜蜜时而忧伤。
我对于贝鲁特的印象,多半来自于小时候看的《新闻联播》,什么暗杀啊,汽车炸弹爆炸啊,好像多发生在那里,在我心目中,那个遥远的地方仿佛是世界恐怖主义的发源地,老百姓多半民不聊生。看过影片之后我才幡然悔悟,《新闻联播》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多么巨大的阴影。
本片的导演、编剧以及主演都由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担任,这个美女的美貌跟她的电影一样让人惊艳。她用女人特有的细腻让整个电影始终笼罩在一种甜蜜温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氛围中,连光影都是焦糖一样的蜜色,配乐也非常具有异域风情,非常好听,让人有种微醺的感觉。
一个美貌却最终输掉爱情的小三儿,一个要去做处女膜修复手术的新娘,一个被符号化了的女同性恋,一个进入绝经期却还要假装年轻的群众演员,一个为了照顾自己疯子姐姐而放弃爱情的老裁缝。在贝鲁特这样一个保守的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导演用看似轻描淡写的巧妙方式触及了有悖于传统价值观的很多话题,比如传统的婚姻、女性贞操以及同性恋。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想到了张信哲的那首《白月光》。
白月光
心里某个地方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
每个人
都有一段悲伤
想隐藏
却欲盖弥彰
这是一部黎巴嫩电影,导演是一个叫纳迪·拉巴基的大美人,她既是镜头背后运筹帷幄的导演,同时也是影片中那个美目流盼的女主角。她以女人之心思,度女人之心腹;男人在她的片里成了装饰品,她启用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女人,拍了一场女人戏。
本片的标签是“喜剧”,但在我看来,全片拍的尽是人生的困顿和悲苦。
“焦糖”一名恰如其分,甜丝丝的“糖”,在熬煎之后,甘美中透着丝丝苦涩。
故事围绕着黎巴嫩一家最普通不过的美容院展开,讲了六个不同的女人她们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
“美容院”三字,透着一股脂粉气,它无疑是专属女人的场所,这里面不知暗含了多少香艳往事和女人心事。
如果交给一个男性导演,这几段情爱想必能拍得更有条理,更“程式”一点。
可本片偏偏由一个女人执导,女人家的婉转心意,女人家的有口无言,全在镜头下面迂回展现。
她脱离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也脱离了固有的程式,把这部女人戏拍得氤氲朦胧、无迹可寻。
其中一个段落很棒,非女人不能体味其中的况味:半老徐娘詹美尔不能接受自己年老的事实,她每日去美容院,化很浓的妆,还参加各种试镜,在年轻女孩堆里她局促不安,后来,已经绝经的她把鸽子血点在裙子上,伪造出一种自己来月经的假象,当一个年轻女孩子善意提醒她裙子弄脏了,她似乎尴尬又略带骄傲地问:“啊,请问谁带了卫生巾?”甚至在尼斯瑞的婚礼上,她说自己不舒服要上厕所,其实她只不过在厕所里用鸽子血染红纸巾和卫生巾,将其扔进垃圾篓里,制造一种自己来了月经的假象。
男性观众想必是觉得这一切举动是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她苦心安排这一切,骗得了谁呢?就算骗了别人,来个月经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她不是骗谁,她在骗自己。绝经,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件大事。你可以去美容院、做保养、化浓妆来掩盖脸上的衰老,可以用尽一切胭脂的假象来骗自己还年轻着,但是生理上的衰老是不会说谎的。詹美尔年轻时是个演员,尽管导演没有用半个镜头来描绘她年轻时的模样,但我可以想象出来,当初的她是如何艳冶、娇媚而又是充满年轻人的骄傲,而如今她却用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挽留已经逝去的青春。
男性导演不会拍出这么一个段落的,只有女人才了解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心事。
女人态,女人情,女人心,均出自女人之口,如怨如慕,句句旖旎。这也正是部分观众所不屑或不齿的,在这部片中,找不出一个“宏大、深刻、豪放”,全是“纷乱、迷蒙、缠绵”,说到底不过是些女人情爱之事。
可是,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一块自由抒情的领地,在这里,爱欲不必隐瞒,幽情也可以被欣赏。
真实人生中无处宣泄的情爱,可以得借这么一部女人戏,从容放置。
情爱是一种活生生的美。
人生至极处,不外乎一个“情”。
而情的至深处,就只得一个“悲”了。
这六个女人中,一个爱上了有妇之夫,一个婚前破身,一个是同性恋,一个在玩黄昏恋,一个老年痴呆还想着旧日情郎,她们其中不乏“水盼兰情”的娇俏女子,但因为过于边缘,她们入不得传统的伦理道德框架。
拉亚里深深爱上一个男人,每晚每夜等着他的来电,等到了就躲在被窝里躲在厕所里跟他低声说话,等不到就独自黯淡、辗转不安,在他生日那天,她把自己所有的情意做成一个蛋糕,还租了一间旅馆,花了一天时间打扫清洁,然后便全心全意等他来。最终他没有来,因为他要回家陪老婆。
尼斯瑞无疑是这几个女人里面最幸福的一个了,她找到了如意郎君,对方保守的家庭也接纳了她。然而婚礼在即的她也有烦恼——“我的第一次没有给我的王子”,于是她决定去医院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
在美容院工作的瑞玛,打扮极有个性,她会在公共汽车上偷瞄美女,却对那些向她献殷勤的男人不理不睬,因为瑞玛是个女同性恋。她喜欢上一个常来美容院洗头的美貌女子,那女子有一头秀丽的长发。每次都是瑞玛负责帮她洗头,两个女人之间的暧昧,便藏在这一来一往的触碰和呵护中。
莉莉是个疯疯癫癫的老妪,每日流连于街头,捡拾废纸垃圾。她的情爱不在眼前,而是藏在了记忆里,藏在她随街捡回来的废纸里面。那些废纸,在莉莉看来,它们当然不是废纸了,它们是自己心爱的情郎写给自己的情信啊。
罗丝,是莉莉的妹妹,她也很老了,皮肤松弛得任何化妆品都挽救不了。但她与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头相爱了,为了他,她走进美容院染了红发,小心翼翼地“对镜贴花黄”。可是最后,她为了照顾老年痴呆的姐姐,拒绝了这场晚来的情爱。
几段悲喜故事,一如片名“焦糖”,丝丝甜蜜,丝丝苦涩。
焦糖入口,缠绵粘稠,甜、苦一时难分;“情爱”二字亦然,细细咀嚼,固然甜蜜,固然悲苦。
导演无意谈及什么黎巴嫩社会问题,也无意探讨什么传统女性或者新式女性,尽管很多细节向我们透漏了这是个不算开放的社会——入夜后男女二人坐在车里是有伤风化的,女性在婚前是不能有性行为的。
然而导演主要想表达的情爱,是可以脱离黎巴嫩独特背景而存在的,婚外恋,黄昏恋,同性恋,这些边缘情爱在任何背景、任何时刻下都有可能会发生。其中的悲苦之味,不必定以穆斯林社会为背景,但凡深于情者,都能体味到犹如焦糖般的甜蜜和悲慨。
作为情爱的主角——女人,她们执着于爱情,却往往不被欣赏;她们追求爱情,却往往求而不得。
但女人是多么值得爱,多么值得被爱啊。婚外恋的拉亚里也好,孤独终老的罗丝也罢,或者是同性恋者瑞玛,又或者疯疯癫癫的莉莉,没有哪一种女人,不值得爱和被爱。
女性群像,各有风采,有想夕阳恋的,有做手术变处女的,有蕾丝,有小三,在穆斯林的大背景下,显得极有异域风情。
听着OST打算写点东西,结果憋了半小时什么都没憋出来。就放弃了。太郁闷了。我已经丧失了最后那一点文学基础了。最后那幕,老裁缝拉着她半疯的姐姐,我的眼泪就使劲的掉。在你孤单的圣诞夜,是谁陪在你身边。在你暮暮之年,又是谁还拉着你的手。我们都很坚强。
原来固执就是绝经后的红药水染成的那抹红
配乐太美。女人们太美。这个雨天看的心里满满的泪水。这些坚强的女性都是我的榜样,是我生活的督促
女人们的青春
好看。
如果可以有一个肩膀可以靠着哭泣是比任何现有的食物安慰更适合疗伤的。
糖的后味是苦涩...画面亦有焦糖的色调 暧昧的软软的流动的黄色 像午后的阳光 撒在姑娘们的发丝上、眼眸上 为了今宵美景也暂忘掉难以拒绝的命运...
当青春和炎夏离我而去时,我也想剪去长发,挥去所有浓郁的爱,重新来过再爱一次,也许很不一样。
女人们的心思与故事。
焦糖的甜,太浓太沉,就像女人的爱情已于最初的少女时不同
没想到主演导演是同一个人,没想到焦糖还有这样的功效。没想到其实全天下的女子都对爱情怀有同一样的惶惑。
挺温馨的,女主角太漂亮了
因海报吸引而看的片子。不错。拍摄颜色是我的爱啊,女人们在片子中穿戴的耳环令我流口水啊流口水啊。。纯女人的电影,讲的是几个女人的生活状态,但情节刻画不够突出,那个半疯婆婆搞笑可爱了,个性最鲜明的就是她啦。感动,为女人感动,女人,你的名字叫美丽。我们虽然忧伤,但甜着,一直甜下去。。
焦糖剪裁了寂寞的裤脚、粘下了僭越的腿毛、钻进了爱意的裙摆、修复了道德的薄膜。是染色剂,让卫生棉条染上殷红;如玛奇朵,给润发清水逐渐加热。曾经缱绻,放了十个鸡蛋的蛋糕抵不过钱包里的合照;也曾雀跃,擦掉泪水卸掉眼妆认定这便是宿命。愿某日当你倚窗打电话,会有人在街角深情作答,浓似焦糖。
小温馨的文艺片
爱恋的甜腻,现实的苦涩。昏昏黄黄的温暖小电影。(喜欢的海报)
生活像焦糖,偶尔甜蜜,略带苦涩
我爱这个调调
娜丁·拉巴基必须是戛纳亲女儿啊,双周-一种关注-主竞赛三级跳(但是也花了十多年……),出手这部处女作在2007年是双周爆款火遍全球。确实是蛮有新意且十分纯粹的女性电影,从这种有点乌托邦性质的“组织”(今天看就是[问题餐厅]吧)写女性的种种欲望进而带一点社会观察(却不是社会问题片)确实是独一份儿。结构稍稍有些散,而且焦糖这个梗其实可以结构性地再拎一下,调色上都在找焦糖的暖黄色的感觉也是很棒。拉巴基自己表演的处理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