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鞭这部电影是由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可以定义为一篇传记类小说,这类小说的鼻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而冯骥才又曾被评价为擅长以单个“小人物”的历史映照一个时代的悲苦。看过电影后,的确有这个感受。
电影看了两遍,从几个角度聊聊我的感想。
励志,他告诉你小人物也可以名震四海。一手绝活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另外,绝活也要与时俱进。不让留辫子了他该怎么办?这是我开始看就担心的,最后,他练成了其他绝活——神枪手。在这里我不得脑补一下,他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说有练成一手绝活的本事,不仅仅是会一手绝活。不仅有“鱼”还特别会“渔”。放在现实中这个道理也是通的,将一门技能学到极致,你就会火。即使技能过时,你也会很快学会它迭代之后的技能,并且可以做到极致。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现在一些网络大v,他从网络的任何时期几乎都在把持着网络,从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公众号。不止是会写能写,这里说的是会运营,很快掌握新鲜事物,因为有基础。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发现,这部电影的摄影是顾长卫,现在顾长卫是家喻户晓的大导演了,而他的优点就是画面漂亮。
市井。电影里有好多有意思的场景,可以说是作者体察人性,也可以说国人的劣根性。比如喜欢看热闹。轻轻松松就能引来围观群众,现在叫吃瓜群众。愚昧,那是时代的疤痕,作者写的很传神。
时间。从剧中历史事件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前后推五年,基本上是从1895——1915的20年间的事。
武术。从一开始我就有疑问,男猪脚是不是汉人?留辫子是从清兵入关,前后200多年,如果是祖传,什么因缘际会让他祖辈学了这么一项绝活。后来“愣头青”的刘老头回答了这个问题。从故事的完整性上,至少让我没有遗憾。
命名。男猪脚叫傻二,这绝对是反讽。整个故事里,我看来智商最高的就是他了。开始的弹弓王虽然是败了,却并没有太急赤白脸,是傻二一句“他们拿话赚你呢”化解的。战胜东洋武士后,金老头请他喝酒,老头给他谈民族大义,他适时的谈到自己的单身状况,轻松打动老头,一句话解决终身大事。义和团兵败之后,他很快认识到靠肉身是阻挡不了洋枪洋炮的,也最终练就神枪。最后还是比玻璃花技高一筹。
广告。我不清楚那时候有没有广告植入,电影至少让我记住了“祥德斋”以及它有八大件儿。如今如果没有这个品牌,倒是可以注册,之后可以宣传是百年老字号。
读书。电影里的读书人,几乎都是笑柄,那个津门武林宗师,知识倒是很全面,然并卵。也说明打架还是看体格和年龄的。还有金老头,一辈子之乎者也,也没读明白,不知道与时俱进,因为一头辫子被剪就轻松疯了,蠢极!读书不仅没用,还是有害的,这是佐证。
手冷,就写这些吧。电影我看了,还是两遍。
现在砖家们经常把T平T国、义H团视为毒物,用21世纪的价值观对其指指点点,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东方大国哪有现代化热兵器、哪有M列毛D来武装自己?
至少他们曾经为了R权与Z由抗争过,在江河日下的封建社会里没有选择麻MU地死去。
这部电影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点,既歌颂了这股子不服输的勇气,又不拘泥于老套的古法。尤其是男主在历经数次生死之劫后,思想境界获得了质的飞跃——(此处原文为全片电影主角最后的陈词总结,说得很好,也没有偏激敏感,但不知道为什么会D瓣判定为激进而删除)辫子没了换枪打,只要民族精气神还在,无论世风怎么变革也难不倒!
电影为了节约成本,在展现特定的场景时不得不做经济上的权衡。以前看港台的古装剧就好笑,文人的念白、歌舞奏乐、军队、战争、皇宫等等很有讲究的东西全都跟戏台上”演戏“一样——点到为止。后来才发现,原来老百姓就是为了看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来的,导演就是为了讲故事而已。国产主旋律也是这一类货色,只要带个红袖章就算红卫兵了,带个无沿软军帽就是国民党女特务了。
所以很难想象还有把道具、场景看得非常重、却又不是好莱坞那种大片的电影(比如宾虚、埃及艳后、色戒里的旧上海和香港等等,都因为不惜巨资打造恢复历史场景而出名)。
神鞭就是这样的一类电影,80年代懂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了解老一辈故事的人还真不少,这些”活古董“经常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地道的平民和市井生活素材。
这些素材本身不仅是历史遗产,就像黑人的R&B、吟唱等,更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和记述者。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主张,其作用不仅仅是真实还原和再现一段历史,更多的,让你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组成了他们的命运和宿命、他们的爱情和生活、他们的本性和幽默、他们苟且和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真诚和他们的麻木。全都体现在围看高跷的群众演员表情、茶楼里的长袍马褂对点心的议论、曹府新姨太的面妆、金老爷耐心皴染的国画、裹着炸豆腐的白布包、消食丸的摆摊兜售和弹弓的泥弹丸、武术流派家谱排名的讲究、古董铜炉主人家的粗茶碗、傻二家徒四壁的家、玻璃花跟窑子旧相好讨钱用时的无赖样、天津卫守官大方的赐赏、带提花蕾丝窗帘的洋马车、纯正租界鬼佬、放在洋人茶桌上的吐香烟洋炮模型、开坛时”孙大圣“上身时的几下练家子把式、傻二对菊花透露曾被强奸后对菊花的真心坦白的气恼和无奈、义和拳的随军乐队和楞老头的一把笛子、剪辫子仪式上的西洋军乐和混夹黑、白头发的灰白辫子。
影片拍得不算细腻,但足够传神;拍的不够技巧性,但足够现实;不够大手笔、但足够简洁干净。不煽情,不夸张,够悲怆,够冷静。
如果21世纪拍的《让子弹飞》、《辛亥革命》是在演清末民初的场景和人物的话,80年代拍的《神鞭》就是那一段历史物件儿和人群的追忆和自述。
十几年过去,如今影碟封面上露个大脸的却是当初的配角陈宝国,而且造型似乎还是来自近两年的某部作品。无庸置疑,陈宝国演的玻璃花确实出彩,活脱脱的一身流氓痞气,但这般构图,不说鱼目混珠,也终脱不了扯虎皮作大旗的嫌疑。当然,活该受这指摘的是碟商,不是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跟《京都球侠》应该是同一批的,同时期的还有《老少爷们上法场》吧?年深月久,实在记不清了。不过,斯是时,中国确实拍了不少清末民初的电影。那个时期不象现在那么多花梢,导演们老老实实地叙事,说是手法单一也不冤枉,影片基本都土得掉渣,饶是如此,还是有一批历久弥香的作品留世。时间的伟大作用之一,就在于此。大浪淘沙,还存得下来的,就算不是经典也是精品。
神鞭,应该算得上是一部。
主要的情节跟小说原著差不多,从玻璃花找飞来凤的茬,傻二仗义相助开始,到傻二割了辫子,练成了神枪止。但也有些改编的地方,比如电影里傻二娶了菊花,这个菊花的角色,似乎在原著里并没有。没有再找原著来看,姑且说之,不保证无误。但在我印象里是没有这个人的。记得菊花是遭过洋鬼子兵糟蹋的苦命人,嫁了傻二,整个人都如妇女干部一样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片尾时她也练成了神枪,夫妻恍然是转身就要上井冈山打游击的气势,当然,那时还没国民政府什么事儿呢。居然给我留下这印象,大概导演没少拍过穷苦人民把身翻的片子。
可是,如果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这股劲儿,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好在,并不尽然如此。
神鞭里有种微妙的反讽味儿,充满了中国式的喜感,滑稽,但一笑之后却总是随着心酸。
比如傻二成名后来踢馆的各色武林中人。最记得的是架子儿倍大的那个爷,一老头,坐着轿子,徒子徒孙开道,来了以后坐轿子里半天不出来,只隔着帘子发话,直到徒弟们全被打趴了才蹦出来,白发白须,仙风道骨,就照着中国武侠小说里武功最高深的人的型长,可不一会也给打趴了。这一幕给我印象太深,以致看梁羽生传里提到龙虎斗京华一书之由来——白鹤门单挑太极拳时,脑中浮现的就是这个。
还有,义和拳,红灯照,挖铁路,杀洋人。不知道现在的历史教材怎么编了,在我读书时,是把他们当成正义典型,革命力量来歌颂的。可在神鞭里,却只是一群打了精神吗啡,自以为刀枪不入的乌合之众。大刀砍在胖子的肚皮上却只留下一道白痕,于是傻二入了义和团,可是八国联军一来,胖子的肚皮被轰了个大洞,傻二的辫子也差不多烧断了毛。拍这电影时是八十年代啊,正是我读书的时候,可见没上御用教材当的人大有人在。可惜的是,有人看到了书不可尽信,也有人仍然上神棍的当,全民、至少大范围的集体癫痫,仍然有爆发的可能,直至今日。中国人似乎天生有造神的本事,影片砸了义和团装神弄鬼的神坛,烧了神鞭货真价实的辫子,可回头塞了他一把枪,却还是“神枪”。
不知该片导演知不知道,这才是本片最大的反讽。
神鞭不能算是伟大的电影,片尾传递出来的傻二有一天仍然要出来干革命的信息让我相当不爽,尽管影片的结局是傻二夫妻的身影隐入苍苍林莽,这应该是个开放式的结局,却给人极不开放的联想。但好在它比较忠实地描绘了一个清末的天津卫的众生相,喜也好苦也好生也罢死也罢,统统呈上,毫无伪饰。虽然也许碍于某些尺度,影片只负责陈述而不负责评价,但有了这些铺陈工夫,也算差强人意了。
至于我想要的结局,这世上可以没有英雄,却不能没有老百姓,我宁可傻二夫妻放下双枪,放下过往荣辱,老老实实地继续当他们的草根小民。什么主义精神抛一边,且顾着当下,管他年来苦乐。
故事情节其实一般。但影片营造的清末天津城郊那种荒颓败落的气氛,与无处不在的看热闹的老百姓,在其他历史影片里几乎再也没有见过。陈宝国的玻璃花在洋人租界之行很值得回味。至于大师兄那一段就只能盒盒盒了。
Whiplasher,自备皮鞭≠SM
早上刷牙时琢磨彪悍这词怎么翻译时,不知怎的突然想到多年以前看的这个老片,纪念一把~
很偶然的看到它的评论,想起来这部片子应该是我看的最早的电影了。那个时候还那么小,还没有上小学,被姥姥带着去看的,而且还是露天的。剧情没有大印象,只是记得那条大辫子。那是个影音贫乏的时代,伴随着燕子李三,十三妹这些所有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慢慢度过了童年。缓慢度过童年,很好。但愿我的孩子依然慢慢走过,而不是跑步经过。
比較遙遠的回憶,“辮沒了,神留著”
陳寶國老師的演技是一流的,幾乎蓋過了主角。當年道具简陋,陳寶國老師爲了演好玻璃花這個角色,把紐釦摩薄了塞進眼睛裏。戲很成功,卻對視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什麼是好演員?這就是好演員。對於好演員,觀眾會尊稱一聲“老師”,這是那些流量明星窮其一生也達不到的高度。
87商业片热潮,探索艺术与商业平衡,解构武侠片与正统历史,与黑炮事件同为中国最早具有后现代因素的影片;从特定角度探索高档娱乐文化的尝试,力求戏剧性、可视性与传奇性的结合,有因有果,环环相扣,标志着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一变还得是绝活。”
大我一年,我看它的时候它应该也不满十岁
估计现在看会各种尴尬癌,那时候看是挺有意思的,各种噗哈哈哈(御林军足球各种花架子)。实际也算反应了清末中国的积弱,各种小丑蹦跶~官僚腐败外交失败,该算是嘲讽式喜剧吧
很欢乐的片子,神鞭傻二,辫没了,神留下。
由于缺少必要的铺垫,让影片断裂的像两部电影。玻璃花和神鞭傻二过不去,是他的自尊受到了侵犯,打倒傻二就能重新捡起自尊心,这种探讨很有意思。后半部分义和团运动,说教变与不变的大道理,让人不能信服的还是傻二的思想何以如此超脱,分明是主创者发出的声音。主角成为主创的传声筒,让影片降低一个档次。重点表扬陈宝国演技亮眼。
记得小时候看,觉得那个男人特别性感。让上小学的我心潮澎湃!嗷~!
玻璃眼原来是陈宝国演的,皇帝演流氓,一演一个像。这部电影有三句台词很关键,一是辫剪了,神留着。二是什么新玩意都能玩到家,无论怎么变也难不住咱们。豆瓣上的截图只有这两句,看到这里就要问:什么是“神”?如果说辫子是形,神是知,而知只是顺应时势所起的变化,凭什么说一变就变成绝活?影片里给出的答案似乎是头悬梁锥刺股,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结论可能和80-90年代中国史学界转从新教教义中的自食其力和刻苦工夫来研究资本经济有关。其实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忽略了一句重要的台词:神鞭是从佛家回心拳变化而来。而这个变化的神就是回心,所谓回心转(转动的转)意,境随心转的心即是哲学中的知识之源,说它是知识之源只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心无滞碍的虚静状态,学而时习之的不亦乐乎正来自于此,学即觉悟,自悟悟的就是这个不亦乐乎。
我小时候可是特迷他那辫子
戏说性质的历史片 放在二十世纪之交则让人哭笑不得 一根神鞭能挡得住重机枪吗
小时候的记忆 鞭子大侠
某年央6。陈宝国那玻璃眼球太有印象了,据说对陈先生眼睛造成了永久伤害。这是中国当时的魔幻现实,那些义和团神功最后幻灭,也换不来国富民强。头上的辫子容易减,心里的辫子不易除,奴才至今尤遍地。7.2
还是小时候看得 虽然教科书里把义和团吹的天花乱坠(中学,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吐槽了 面团充子弹 堆个神坛祭猪八戒之类) 看的电影里可一直不怎么待见这个 从港产的狮王争霸2 到这部神鞭
这片一直在脑子里绕着 总觉得特别好看 什么时候能再回顾一下啊
“打洋人”这个事,特别能调动民族情怀,哪怕不是真的,胡编乱造的也可以。说明了中国人曾经被洋人欺负的,已经到了骨髓了,至今都无法磨灭。从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开始,香港,台湾(不确定),大陆的打洋人的作品还真不少,一直到《叶问》1234,达到了巅峰。……看了《鲁豫有约》陈宝国一期,才知道小时候看的这部电影竟然有他,拍这部戏扮演“玻璃花”,一只眼睛戴了很厚的有机玻璃,导致眼睛现在一直不好。……男主王亚为是个传奇人物,84年全国散打冠军,于是被选为男主角,之后的履历更是惊人,都可以搜到的。……本片的情怀不仅仅是打洋人,历史的厚度,承载的东西,要比虚构的《叶问》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