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爱女人,男人怕女人。
好莱坞电影中的男人们总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征服和拯救好女人,识破和杀死坏女人,从而匡扶社会的男权秩序,让“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
而这次女人尤其“可怕”,对男人构成双重威胁。
她是传统的蛇蝎美女,勾引男人谋财害命。凯瑟琳从气质到打扮都像极了经典黑色电影中那个最迷人也最邪恶的形象——1947《漩涡之外》的女主角。
她来自1968年。aka美国主流社会的“噩梦年代”。这年凯瑟琳高中毕业进入社会,是妇女解放和民权运动(冲击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两大浪潮)的创造物。当然此处被简化和污名化为凯瑟琳不甚清白的历史:吸毒和滥交。
她赢了,但是她的胜利却成就了男人/男权的结盟,最后男主角和黑人警察结成了男性的攻守同盟,修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这个可怕的女人和吃人的汉尼拔一样,远走海外到了加勒比的热带海岛,也即被放逐出了美国社会,不再构成真实的威胁。
美国的(白)男人们可以暂时松口气了,彼时已是1981年,撒切尔和里根来“拨乱反正”了。
1、欲望与宿命
当二人计划要谋杀麦蒂的丈夫时,镜头升移,似乎暗示二人悲惨和被掌控的命运,不过是两个无底线的普通人罢了。而麦蒂·沃克,看似洞悉婚外情并掌控一切的power holder(麦蒂曾提到沃克的公司有碾碎机房,无疑是沃克经常毁尸灭迹的场所),沃克自作聪明带着枪走下阁楼,却难逃一死。
奈德•拉辛的欲孽只有越界的“色”欲,无非是种激烈短促、似无大碍的猥琐习性,难料与有夫之妇的床底游戏最终要了自己的命;而麦蒂·沃克的欲早就写进命运,即金钱与掌控的天赋,人类的法制与道德空间不过是猎场。有的人注定逍遥法外,比如麦蒂,比如《赛末点》的穷小子。有的人却会失手,比如《天才雷普利》。
2、该死的荷里活电影总是一语成畿
奈德第一次去麦蒂家,问:”你并不难缠,对不对。” 麦蒂却说:“不,我很软弱。”
情敌的第一次见面,富豪沃克对奈德说:“有些人想发财,想致富,想一步登天,可他们就是不想做那种事,你懂我的意思吗?“后来奈德说:”那种人令我恶心,而我就是那种人。” 显然沃克深谙丛林法则,可惜这手段被最爱的女人盗了去,反害自己一命。而奈德作为那种“恶心的“秩序遵守者,最终难逃一死。
奈德被构陷前,旁人的劝告无法阻止奈德的宿命,多次提醒“她是个狠角色“,甚至奈德自己潜意识中的自觉和警惕也无济于事。
3.热与雾
电影总是呈现出反向的道德空间。真实世界的佛罗里达充满阳光和热情,按常理,是阴谋最无处遁形之地。而《体热》中的佛罗里达大雾弥漫,尤其是谋杀发生后麦蒂家中的雾难以弥散,凶手奈德在夜与雾的审判中驾车险些酿成车祸。然而雾很快就消散,罪恶感很快就消散。
麦蒂曾对奈德说自己体温总是38度,高于常人,这异常的体热应该就是她无处安放的掌控欲吧。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天,道德的浴缸终于盛放不下麦蒂的体热,她顺势抓住了命运的手。
三星半//相当黑色电影 热气腾腾 汹涌澎湃的燥热实在难受得很//有时甚至会把“最毒妇人心”当作是一句褒奖 谢谢肯定女性的韧性和狠劲
一部向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致敬的作品,剧本很棒,台词写得太好了。演员的表演也很好,凯瑟琳·特纳的“蛇蝎美人”形象深入我心,勾搭威廉·赫特的那句台词“可以用舔的。”真让人销魂啊。最成功的还是还原了黑色电影的那种氛围,炎热的场景配合紧张的配乐,扣人心弦,结尾让人一震,,女人真狠!
故事框架基本脱胎于怀德的双重赔偿,但是剧本还欠点火候,比如结尾让男主角自己恍然大悟般地揭开真相就很没说服力。可喜的是黑色电影的要素基本备齐:情欲和阴谋,前者让男主角的衬衫一直是汗湿的;后者则让女主角神秘莫测直到最后一刻。
不是很喜欢那个要死不活的暧昧调调,不是很喜欢两个主演,不觉得这个电影很性感。
对《双重赔偿》叙事的一种临摹与改写,整个故事的框架仍然是黑色电影的常规叙事,失意男人与蛇蝎美人的爱欲凶杀,除了黑色电影常见影像风格和人物设置,导演更加重了对“性”与“热”的刻画,身体的欲望与无法逃离、挣脱的闷热气氛,注定了主人公悲剧的命运。黑色电影的“厌女”倾向仍以某种方式存在着,本片作为蛇蝎美人的女主的成功逃脱可以看作是对于女性价值及“美国梦”的讽刺——一个女人想要获得理想生活不得不以一场完美的犯罪而达成。
像极比尔怀尔德的双重保险 导演不可能是在致敬 所以应该是模仿或改编 所以只能是三星类、、、、、虽然那么精彩。。。
一句话剧透:双重赔偿。Kasdan剧本不差,只是前者太神了,那对白比这里的床戏还性感。
跪求同样将女主拍得如此性感、魅惑和神秘的作品,该片里的凯瑟琳·特纳实在风情万种,令人沦陷,问世间有几多直男能够抵抗?!
“她真的爱他吗?这就是电影如此迷人之处。他也一样爱她吗?抑或他仅仅是被自己性欲的迷醉冲昏了头脑——仅仅是体热?你可以先从奈德的视角看第一遍,第二遍换到麦蒂的视角去。每场戏都以两种方式上演。《体热》让我们可以再度用纯真之眼来看黑色电影,似乎'前辈们'的阴影并不存在。”
影片一直到中段还只是象一部中规中矩点到即止的情色片,谋杀发生之后以为马上就是远走高飞的烂俗结局了。错!编剧给了你一个惊喜,峰回路转急剧紧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都是伏笔,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
片子属于硬核新黑类型,但问世的过程却很励志温情主旋律。卡斯丹是夺宝奇兵的编剧,第一次独立指导,缺乏资金支持,卢卡斯慷慨解囊,兄弟你自管拿钱去拍;特纳之前都在电视和舞台表演,从没拍过电影,首次试镜就雀屏中选,从没看过四十年代经典黑片与之对位的蛇蝎美女就演出了那种气质。相对而言,同样是舞台剧演员的赫特算是个老手,也不过三部电影的经验而已。
海水饭店被点燃了,他在近旁的窗口欣赏今晚的火灾。米兰达海滩边的小型演奏会,刻意迎上的邂逅开启了一段新关系。随后就是晚风不可解,炎热不可解,迷人不可解,语言不可解,做爱不可解,香烟不可解,啤酒不可解,生菜罐头肉晚餐不可解,没洗的碗碟不可解,爸爸生病的事实不可解,谎言不可解,烦忧不可解,脏乱的房间不可解,汗湿的衣服不可解,氛围都是对的,节奏都是对的,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也喜欢这样的观影时间。
对黑片源片《双重赔偿》的戏仿之作,但具备独树一帜的作者气质。整个影片尤其是前半部,浸濡于湿热汗液中并迸发出肉红张力。风铃叮咚的感染力直追《白日美人》的马车铃声,两者均是表现对阴蒂的刺激。帽子戏法玩的也不错,那是夫权身份的象征,话说科恩兄弟在九年后将这个把戏玩得更炫。【8】
雖然重點不同,但珠玉在前,更顯拖拖拉拉,唯一勝過的只有Kathleen Turner的屁股…
全片粘湿的感觉,女人心肠如蛇蝎是真的么?想知道最后那个镜头里她是怎么想的。
Interesting remake of Double Indemnity with some other noir elements thrown in for good measure [e.g. the identity switch plot might be inspired by Detour or No Man of Her Own though used cleverly in a diff context]. has some nice pcH stylistic features as well.
【B】不错的故事被最后十分钟拉低了智商。风铃声作为性暗示挺好玩,但作为个情色片就一场啪啪啪戏份,居然还是因为胶片事故赶工剪出来的。
原来翻拍的比利怀德《双重赔偿》,凯瑟琳特纳简直不输芭芭拉斯坦威克,美艳得让人迷了心窍,看得透才怪。同样台词也十分风骚,不减当年。卡斯丹写剧本厉害的。全片都在奋力营造一种湿热、躁动的情绪,看得人汗流浃背。威廉赫特真是可塑性强,怎么小胡子一贴,猥琐程度就多了100倍...
劳伦斯·卡斯丹处女作,新黑色电影经典。1.蛇蝎升格版[杀人的夏天]+女方圆满版[双重赔偿]。2.汹涌澎湃的情欲,兀自静止的风铃,一如首尾老宅燃火般燥热难耐的炎夏。3.三次欲擒故纵的撩拨试探:不告而别,酒吧掴脸,闭门对窗。4.凯瑟琳·特纳外形和表演均与女主无缝贴合,米基洛克惊艳亮相。(8.0/10)
勾引有夫之妇,图财又害命的男人只是“道德模糊”,扮猪吃老虎、坐拥渔利的女boss就成了“蛇蝎心肠”?喂!做人要公平好么?男人是罪恶又愚蠢,女人是罪恶且聪明,蛇鼠明明一窝,差别不过智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