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低级反战片,皮特掉坑了。
反战片拍了不少,其中优秀等级的多了去了,辛特勒的名单,现代启示录,甚至皮特前年的狂怒,去年日本动画片,在这世界的角落,都比这部战争机器好了N个档次。现在这部片,丑化四星上将Glen,将其塑造成野心家,为了个人权力不惜牺牲士兵,发动无意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混蛋。
以下是剧透。
剧情很简单,皮特扮演的Glen给派到阿富汗收拾烂摊子,Glen希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将塔利班的残余势力铲除,但奥巴马的幕僚不同意,于是Glen放料给记者并安排采访,曝光奥巴马两个多月才和他通过一次电话,根本不重视阿富汗战场。奥巴马迫于媒体压力同意给Glen增兵3万,但Glen需要四万兵,剩下一万Glen亲自带领团队去欧洲,游说北约盟友出兵。最后,屯够兵后Glen展开八年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力图攻陷塔利班控制的最后一个重镇,赢得阿富汗战争。但过程中误炸平民,而且给他写传记的记者将他写成战争狂人,并将Glen团队的欧洲之行写成喝酒买醉的旅行。于是,给了奥巴马口实,将Glen召回撤掉。
以下是吐槽。
非常不幸地,皮特饰演了Glen,为了达到丑化的目的,几乎全程眯右眼瞪左眼,只有讲述军事战略只有鼓吹战争时两眼才回复正常。Come on,导演,要丑化也不用这么low吧。其次,注意皮特的双手,无论日常跑步,演讲,参加party等,都成爪状,导演还用画外之音描述,这是雄狮之爪。但怎么看都像麻风病后遗症的鸡爪手。这样一个人能当美帝的四星上将?导演,黑得太过了吧。
以下是反向思维。
相反,从这部片中,反着看,排除掉大小眼和鸡爪,其实Glen是挺优秀的将军。
首先,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坚持跑步十一公里,还拒绝入住基地的领导套房,宁愿入住小小木板房,八年来每年和老婆的见面日子不超过三十天。
其次,为了了解阿富汗情况,他和团队跑遍阿富汗每个省,还用当地人做幕僚。
另外,他爱护士兵,和士兵去巡逻,当士兵有迷惑时,他会解释。他的下属都爱他支持他。
最后,他还有政治眼光,知道光靠武力无法赢得战争。他希望当地人将美军看成和平缔造者而不是侵略者。所以他要求士兵没确认对方带武器前不能射击,避免误杀平民。Glen有自己的理论,如果杀了两个平民,那么他的亲戚朋友就会有十二个倒向恐怖份子。最后开展军事行动时不幸地出现误杀平民事件,Glen会亲自去致歉,向当地人解释军事行动的目的。
但很不幸地,Glen最后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以下这些。
最主要是现在欧美世界普遍存在的左胶思想:大爱包容,战争都是错的,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左胶的总统,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是不可能支持Glen的军事行动的,更何况Glen利用媒体逼自己增兵?但奥巴马也够阴险,宣布增兵三万的同时宣布十八个月后完全撤兵。相当于告诉塔利班,你们好好撑过十八个月,变相提升了恐怖份子的士气,增大了Glen的难度。而一旦Glen犯错就将其拿下。有这样一个上司,下属能成功吗?片中有一幕,当Glen在欧洲游说时,奥巴马也在欧洲,于是小黑总统召见Glen开会。Glen及其团队真把它当回事,改行程冲冲赶去面圣,结果小黑马只是在机场见了Glen,拍拍他肩膀后就轻佻骄傲地跳上总统专机了。
另外,左胶的记者,抹黑Glen。本来找记者随队采访,是想上杂志封面得到媒体的支持,有利开展军事行动,没想到记者将其写臭。另外在德国演讲时,有个女记者也提出尖锐的指控,说Glen为了个人野心,为了将个人军旅生涯推上高峰,执意发动八年来最大的军事行动,牺牲士兵。还说身为一个德国记者就是要阻止德国增兵,阻止德国士兵为个人牺牲,因为德国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希特勒发动二战)。我的天啊,德国人对于希特勒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啊,以后还能好好生活吗?
最后,Glen失败的原因还有一帮猪队友。如德国,同意派兵,但规定士兵不能离开基地。还有很多国家都是象征性派几个兵做做样子。在阿富汗战争上独善其身,现在欧洲恐袭连连,也算是报应吧。其实,美军在阿富汗是有贡献的。美军给他们修公路修医院,训练阿富汗自己的军队,给阿富汗搞选举,甚至允许当地人种罂粟花赚钱。不过,当地人的意识还是跟不上文明的节奏,他们跟Glen说,虽然你们给我们修路建医院建学校,我们很高兴,但你们美军快走吧,你们待得越久,塔利班对当地人的报复就越严重。即使Glen解释说,美军会训练阿富汗军队保护你们,但当地人还是叫美军快走。这种落后民族啊,自己不发愤不反抗,人家帮你干了,你还怕着怕那的,活该你们倒霉给压迫。世界上,类似的落后民族还很多。
最后总结,Glen只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军人,但现今左胶思想泛滥,Glen的失败早已注定。我们就来看看,没有强力的世界警察,恐怖份子会猖狂到什么程度,三胖会祸害到何时。这绝对不是文明世界之福。受伤最大的只是平民,而不是那些鼓吹大爱包容的左胶政棍及其写手。
最后,Glen团队走了,换了鲍勃团队,画面很有喜感。新团队更有杀气,导演借此讽刺美军只是一部不断开动的战争机器。
很遗憾皮特拍了这部片。
无条件觉得男神帅是可耻滴~~~事实上我还是为小皮这个刻意的老头子形象抹汗了。最开始感官还不错,以战争为题材的戏谑感,慢慢有点戏谑得散漫了。其实某一刻我好像懂了点什么,就像斯文顿说的,没人怀疑你的好心,但是就是不对劲。全世界都在怀疑米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居心,搞不定额就是一场自以为是后不知如何收场的局呢。所谓高度民主自由的结果,好像就是每个人每个位置做事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出发点,因为你们民主嘛,可是讽刺的是现实是好像没人领情啊,我们怎么就觉得米国人就一定团结一致,智商圆满了咧,能被高度统一的不就是专制和“洗脑”吗,所以傻了吧~~~~
全片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一股拧巴,连音乐进入都透漏着一股怪异,皮特的表演让我想起12猴子。
但是但是,我真的蛮喜欢此片的。高完成度,荒诞讽刺中蕴含着严肃的本质。不过对阿富汗当地人民脸谱化的刻画确实败笔,却也推动了剧情的进展。
这部电影让想看喜剧,战争,政治,剧情的人绝对失望无比,然而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最低限度,比国产片好太多。不晓得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欣赏导演的幽默。
可以进皮特儿最做作的表演top3………………
前半部几乎每句台词都反讽荒诞好像奇爱博士,后面转严肃就笑不出来了。皮特的原型是个学者型的禁欲苦行将军,他的著作《Team of Teams》是华为17万员工的教材,他麾下的特种部队活捉了萨达姆打死了扎卡维。他在阿富汗实施亲民战略,常规战争靠军服辨识敌人,打死一个少一个。而在阿富汗,恐怖分子混迹于民,打死一个十个亲戚站起来跟你拼命,所以将军会给不开枪的士兵颁奖,他说“行动的成败不取决于你杀了多少人,而取决于你说服了多少人、多少人没有被杀、多少房子没有被毁。”但入侵者怎么可能赢得民心?他把将相失和透露给《滚石》倒省得替战争失败当替罪羊了。
以为人人都能拍出一部《阅后即焚》么
辣鸡,被近似类型的《灵通人士》甩掉九条街。全片风格不统一甚至混搭,剧情节奏混乱不堪。强行搞笑。皮特的表演非常糟糕,强力制造激情将军形象,完全失败。虽然剧中皮特每日健身,但穿上军服却感觉身材走样。小团队的表演完全是堆砌式的。群众演员毫无气质(剧中可都是高端人士)。配乐极为智障。
网飞最近拍的电影都不温不火的,对战争题材的疯狂迷恋暂且不提,总是一副一上来就要探寻某某事物本质的样子,结果连该事物的皮囊都没讲好,最近几部都是这样,应该还是导演和剧作问题,可怜了皮特演的这么辛苦。另外,蒂尔达·斯文顿是从隔壁《玉子》剧组强行拉来打酱油的吧…
整部电影就跟皮特的口音、跑步姿势和表演一样,让人如坐针毡。
试图用黑色幽默讲述美军在阿富汗的泥沼,但是拍得不够黑色也不够幽默。Pitt试图重现他在无耻混蛋里的军人形象,但是并不成功。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政客动嘴皮士兵跑断腿,但是结果总会很丑陋,越南早就被他们遗忘在脑后。
78/100 尽管战争的目的各怀鬼胎,但执行战争却需要true war believer;推行民主和平权很大的障碍来自于普通既得利益者,比如让一个阿拉伯男人放弃他对女人的特权。不管你的故事实际上多么的复杂,最后不过是“xxx督战不利惨遭解职”的一条新闻标题。皮特全程大小眼表演,很拼。
爆料施压,拉钱拉人,为军事抱负屏蔽真实世界,黑色幽默政治游戏,老好人战争狂大将军深入阿富汗泥潭。Nick Cave 鬼畜配乐加分
讽刺,封面,音乐,结局
斯坦利作為純粹的職業軍人,戰績和私生活無可挑剔,根本不怕這種低級黑。 除了黑斯廷斯,奧巴馬和女克,切尼一干人才是真小丑。
除了皮特浮夸的演技以外,很满意。哪怕空有世界上最强大军队,麦克马洪这种真的相信自己使命的军人仍然无法赢得战争,因为他想要的东西这世上根本没有;只有迪克切尼那样的人才能赢得战争,因为他要的只是哈里伯顿的订单。
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的日常:策划一场自己都打不赢的战争。
皮特真是不会影戏。。片荒勉强看。。
没啥内涵的米帝自黑
不是战争片,不是政治片,既不讽刺,又不喜剧,什么都沾一点,什么都是浅尝辄止。网飞喜欢玩类型融合,这是这回玩的不够力度,是题材的问题,它要讲的事情太浅显了,这个锅必须让写剧本的人背,虽然就是导演自己。
弱鸡。不要脸。就像写阿富汗总统躲在被窝里看美国喜剧一样,美国人于是又拍了一个喜剧。
大家只想秀秀,而他想有所为的秀成了一出出可怜心酸的丑。表情、语言的少变折射他的一根筋,每朝11公里的有力不及一切阻挠的无奈,只因自以为重要的职责与复杂的棋盘运作相冲。 "Netflix+皮特+阿富汗战"这张牌打得比"HBO+德尼罗+庞氏骗局"好点,但都诉求略浓,都不行。
一个跑步如阿甘的将军,几个虚与委蛇的政客,一个狂妄自大的记者,一部片名都讽刺主人公的电影。
什么都不干,好过老想着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