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看罢,个人对全片的观影感受如下:
1,首先这是第一部邦德电影,也是60年代初期的电影,而此片的预算也是很紧张(只有100万美元,只有第二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预算的三分之一),故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令人满意,即使除去时代因素,也是这样。动作,剧情,道具,场景均显得生硬简陋。尤其是和第二部《来自俄罗斯的爱情》对比来看,可以看出第一部的许多不成熟之处。剧情乏善可陈,甚至在影片中段本人一度睡着。。。。。。。
2,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邦女郎出现的很晚,最后才以比基尼登场,经过一段没啥可说且简陋的的打斗戏后,邦德干掉反派诺博士。女主角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意义。
3,当时推出之后因为题材的新颖以及拍摄理念的先进,受到欢迎,但很多地方确实无法让现在的观众看进去(同时代的《金手指》,《来自俄罗斯的爱情》本人却无此巨大年代逾越感,并且相当喜欢),有鉴于此片的历史意义(第一部007呀!),故在个人心目中,在全系列24部中位列倒数第二
英雄形象,幻想情节,粗糙制作,不就是我们印象中的各种“手撕鬼子”神剧。
其实第一部《007》电影,就有着类似的特点。
英雄形象。
传奇的詹姆斯·邦德。
在肖恩·康纳利的演绎下,英国情报组织军情六处(MI6)从此有了一个风度翩翩,自信潇洒,又带有一点玩世不恭的代表人物。
本来现实中很神秘的间谍,在大银幕变成了经常拯救世界的超级特工。
从首部电影《007之诺博士》,到2021年的《007:无暇赴死》,詹姆斯·邦德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反派,仿佛就是无敌战神,不死之身般的存在。
实际上,最开始的邦德,设定上并没有神化,他没有力大如牛,不会躲子弹,不用十几个人,可能五六个人就能把他打倒。
在执行主剧情任务之前,邦德的上一次任务,居然是因为手枪卡壳,导致他受伤住院半年之久。
所以MI6主管给他换了装备,顺便让第一任Q博士也亮一亮相。
Q博士是负责给邦德提供各种武器的军需官,《007之诺博士》时他还被称为Boothroyd少校,也没有太多黑科技提供,所以给了支手枪就完事了。
当然邦德绝非等闲之辈,根据他的描述,在MI6十几年来他从未失手,也就是说所有任务都成功了,只是在对付诺博士之前的那次受了重伤。
他“007”的编号不是白给的。
编号“00”代表着授权杀人,这是高级特工才有的权利。
这一设定也一直沿用,拥有00编号的特工都很厉害就对了。
剧情给邦德制造了不少麻烦,只是由于时代局限,外加成本有限,邦德也拿不出什么类似《碟中谍》阿汤哥的各种非人类本领,最多就是击杀毒蜘蛛体现遇事冷静,数子弹识枪械反杀,体现他的基本特工素质。
他也会有棋差一招的时候,并非无敌的存在,比如CIA特工就可以黄雀在后,直接缴了他的枪。
对付有财有势的大反派诺博士,詹姆斯·邦德就更加尴尬了。
他只有一个人一把手枪,诺博士有着一整座岛,而且戒备森严。
那他是怎么单枪匹马潜入岛内,用个人英雄主义解决掉诺博士的呢。
那就是幻想情节。
《007》电影本质上与爽文无异,都是没有太多严谨的逻辑,遇事不决,主角光环。
邦德看似有着很大麻烦,很大困难,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很扯淡。
是的,诺博士确实可以傻到明明可以杀死邦德完事,却要把他放到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逃出去的地牢。
而邦德一路上艳遇不断,非常符合男性观众的幻想。
而邦德自身近乎完美的男性魅力,则满足了女性观众的对于男神的幻想。
要说《007诺博士》有什么开创性吧,最多就是为特工类型片提供了一个模板。
真正的类型片鼻祖却是早3年上映的《西北偏北》。
是的,《007诺博士》的制片人,给导演提的要求就是,就是按照《西北偏北》的来。
只可惜,导演特伦斯·杨不是希区柯克,《007》原著虽是畅销书,但也不能保证卖座。
片方联美只愿投资100万美金,后来超支,也就再追加了10万。
这就导致影片缺乏大场面,最大场面就是最后的爆炸。
而且各种道具,服装,如今看起来十分搞笑。
被吐槽比较多的是,诺博士套个塑料袋,居然就可以防辐射了。
也就是这么一部制作粗糙的《007诺博士》,最终取得了过千万美元票房的成功。
这也才让联美有信心继续投资下一部电影,久而久之,《007》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电影系列,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007诺博士》的存在意义远大于内容。
这部电影的成功也并非有多革命性的技巧和技术什么的,更大程度上源于有效的成本控制。如果联美一时头脑发热,搞个千万成本,出来的效果又可能是另外一回事,票房不赚钱甚至亏本,那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007”IP,甚至特工片也不会野蛮生长,发展出一种类型片。
所带来的启示是,一个电影系列未必就是要一鸣惊人,像漫威《钢铁侠》那么炸。
《007》一开始就设想要拍系列,真正玩到风生水起的,绝不是1962年的第一部《007之诺博士》。
如今很多电影系列一上来就想玩大的,结果事与愿违,草草收场。
那为什么不能像《007》一样,先从低成本做起,留出空间探索出自身特点,只要能一直拍下去,指不定就能有一部爆款,撑起整个系列。
这是好莱坞大厂可以去反思,也值得中国电影思考的,原来做电影系列,能不能打响头炮,其实并不重要。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 007系列作品,感觉还挺有趣的。而且因为是历史悠久的第一部,恰好就拍摄于我喜欢的电影风格的年代。 虽然画面很质朴,也没有现代动作片那种炫目的各种效果,但我就是喜欢这种=w= 不管是画面,年代感的设计,还是以前电影特有的那种有趣的sfx(像汤姆杰瑞的感觉 哈哈哈) 完全就是我的菜嘛!
对我来说就是类似爽剧的感觉,看了也确实很爽,所以剧情那些就不说了 >___>0 下面是我珍贵的截图收藏,真好看~
1. 忘了叫什么(好像是大使馆)的政府部门 我好喜欢这个入口的阶梯,不只是因为有楼梯,这些柱子啦 摆设都好好看 而且代表这个办公室是在比较低的地面,像秘密基地一样真有趣
2. Dr. No 招待他们的房间。 没有那种复古温馨的感觉,可是也不会冷冰冰,看起来就很时尚 或者说是“很有年代感的时尚” 但绝对不算过时 我个人就挺中意的~ 好想住进去
3. Dr. No 的房间 我也觉得很酷! 虽然应该是那种严肃、master的房间,还挂了类似祖先还是历史人物的肖像(?)但是地板和墙面却很现代,而且还有木质、石质,所以感觉有些东方的风格
(没错 反正我又是很喜欢 ( ͡• ͜ʖ ͡• )
而且房间竟然像水族馆一样的玻璃窗!虽然那什么鲸鱼不太明白在说些什么,不过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海底两万里; 那位忘了叫什么名的船长的房间应该也是类似这样的吧~~
4. 控制中心。 还蛮好看的。我发现以前科幻电影的科技场景都有一种共同的feeling,那就是很干净、整齐的感觉,仿佛是血型A型的设计师整顿出来的空间一样,又或者说像是一间被爱干净的主人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房间。 而且虽然是要表现出冷冰冰的风格,可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氛围却令人觉得舒服(比如太空漫游也是)。
反之,可能现代或真实的科技场景都会很复杂,比如密密麻麻的操控台,很多台密密麻麻资讯的屏幕,而且灯光营造有些刻意的感觉,比如异常昏暗,又或者个人不太喜欢的白灯。从科技感来看可能这样才算达到标准吧,就是那种与以前相比更加显得毫无人气,仿佛是某个机器里零件放大后呈现的空间。啊, 不过反正我个人比较喜欢前者~ 是相机拍出来的色调问题吗?
好啦,里边特别喜欢的、主要的几个地方就是这些~ 我得去睡了 (汗)
开山之作。前牛奶工肖恩·康纳利给007下了定义:健美身形,矫捷身手,冷幽默,绅士风度,过人胆识,极强观察力,偏爱美女......冷战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尽管它无比娱乐,风光旖旎。
Jack的初代Felix Leiter我给五星,真心美,从相貌到衣着到气质,宽松剪裁的热带beige suit穿他身上真好看,安静、默默干正事的形象大爱(Steve McGarrett的预演),完全无视肖恩康纳利的邦德了。没有继续演原因之一就是太帅抢镜削弱邦德这个原本的绝对主角。
1.肖恩·康纳利饰演的邦德挺有魅力;2.从邦德被抓,诺博士现身,开始烂尾,难道从boss现身,剧情张力开始下降是从第一集就开始出现的传统?
邦德系列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从事颠覆活动,从而有利于资本输出,控制全球。邦德太容易被反派抓,也太容易逃跑,看来编剧没花什么精力,与其搞什么核弹、太空船、海底城那些虚的道具,不如花点心思搞好剧本和动作设计。诺博士有句话说的好,权利的四大基石是恐怖主义、复仇、勒索、情报。
那会儿SC的性感嘴唇儿啊!
“诺博士”被选为第一部007影片,与其情节相对简单直白有关,但我对这部印象很深,主要是最后对因假手抓不住铁架子而挂掉的诺博士有一丝同情。经柯克·道格拉斯劝说参演的乌苏拉·安德丝也奠定了邦女郎的性感基调,而肖恩·康纳利和导演特伦斯·杨也协力建立起了邦德谈笑间置身事外而又精干勇武的形象
不好意思打五星 但是又不好意思对肖恩•康纳利的帅出天际视而不见 那么 我水一楼 表明一下我对男神的支持和忠心 美女并没海报上那么多不过夜空下的小岛对打时 Bond抱Honey Ryder的那一幕真是苏到我了 秒回血 一边抽烟一边说Bond,James Bond真是帅帅帅出血Woc
邦德先生那么帅,但是装备真不怎么样,身边的女孩纸也不怎么样。结尾挺好。
8.0/10 分。007-01-1962。2018.07.05,重看,50周年纪念版蓝光。半个多世纪的经典,还将继续。。。007 定义了特工。。。乌苏拉·安德丝 Ursula Andress,第1任“邦女郎”,极其健美阳光,运动女孩。。。那时候的打斗真心假呀。。。第1任反派,中德混血,NO 博士。。。
看到在橱门贴头发那段想起很久以前看过这片……当年的观众眼里应该很炫酷吧,然而现在看起来莫名想笑……CIA的大帅哥被嫌弃太抢镜后来换人了,果然那个年代BG是王道——换现在你试试= =
初代初部007,被时代淹没了……各种“怎么只有这样”
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定下了此后MI6特工007的基本风格:英俊风流、绅士风度、香艳女郎、激情床戏、犯罪冒险、国际破案,最后还是激情床戏。肖恩·康纳利真是帅的一塌糊涂,这样的宽脑门、深沉的眼神、硬朗下巴、高大英俊、浓眉大眼、自信的嘴角和充满朝气的油头,一身绅士气派,浑身自信充满活力,着实令我暗羡。(幻想下辈子投胎如果是男的就想变成这样——想得美)。7.4
诺博士的导演特伦斯·杨当初以为邦德系列最多不过拍三集;影片热卖大大刺激了牙买加的旅游业。当地高档套房数量从拍摄前的800间猛增到拍摄后的4000;狼蛛是真狼蛛。爬过邦德胳膊的桥段使用了替身,爬向脸的部分则以玻璃将康纳利和狼蛛隔开。……在丹特博士被授命以蜘蛛毒杀邦德的桥段中,设计师肯·亚当当时只有475英镑的预算去设计场景,而他最终以一种风格化的简约主义完成了任务——顶棚窗格,使丹特好像陷身在一座蜘蛛巢内。
铁金刚初现江湖。走的大致还是以往悬疑动作路线,不过系列的基本元素除了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之外,潇洒特工、花瓶美女、赌场、追车、钱班霓、大场面这些都已到位。ps.柯尔特第一次出场替换Beretta
大约是被现在各种炫酷高科技惯坏了,看到早期的动作片便有些消化不良,打斗显得笨拙不堪、装备简陋苦逼、连邦德也有些令人失望,可它作为开启整个007系列50年长盛不衰的时代开山之作总要致以敬意。旗袍、中国风的内饰摆设等中国元素的大量运用以及当时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莱坞当年的打斗戏拍的实在傻大憨粗。个人英雄主义男主角不穿一次被扯烂的衣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以及,我总是感觉自己正在看一部没有大副、没有企业号、没有科幻元素的初代星际迷航,邦德可以跟柯克船长把酒言欢,结伴泡妞了
占士邦风流露胸毛拿女人枪,爱好乱杀人。诺博士是个中德混血,他们声称中国人,但他的手下们一律日本人扮相。这是一起007迫害科学进步的惨案。导演出生于中国上海……
年轻时的肖恩•康纳利真是英俊潇洒啊,现在的007就只剩一股蛮劲了!那时候的反派都很讲绅士风度。
看在这是第一部的份上 看在导演是上海小伙的份上 看在大Boss是中德混血的份上 看在邦德穿唐装邦女郎着旗袍的份上 姑且给这部以为头上顶个塑料桶就可以防辐射的007四星吧~~~@牙买加
007開山之作既然準備好好補課這個系列一定是要觀摩的。自己一部部好好看就不指望陸先生陪同了。前面幾個女人一個個有點坑爹對核武器的解讀因為時代的原因顯得膚淺和滑稽諾博士作為大BOSS死的不明不白不知道是對中共或是東方的一種隱喻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