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某种惊心动魄?平缓的音乐、抒情的镜头,再加一点点不可预料的命运,并将这一切前置在故事的开始。也正是源于这种布置,使得这部电影明显存在叙事风格的突变:前半段的是悲剧性的,后半段是喜剧性的。
简直像是《鸟的迁徙》的姊妹篇。但《鸟的迁徙》是无为的,如一颗内藏湖泊的冰蓝色晶体;《伴你高飞》是有为的,像一颗从他人眼里看见的美丽灵魂。前者几乎是没有人的日常,后者几乎全是人的传奇。前者关注非人性的自然,后者关注野性的教育(非人性≠野性,后者是前者的人性化理解)。前者对权力漠视且绝不妥协,后者强调权力运作中的妥协。
一开始迎接Amy的,是悲喜剧命运的交汇:遇见父亲-失去母亲;回到旧家-离开家园。对于Amy而言,这正是她的迁徙。在这陌生的旧家里,四处都充满侵略性,无论是Thomas设计的各类机关(魔幻冰箱盘、刺激沐浴露),还是他那巨大的呼噜声,抑或是某个清晨被窗外杀戮自然的机器吵醒。她旁观着叔叔看格斗节目,感到无限的无趣——这群热爱自然的机械狂人,真的是自然的吗?她没有一刻不在想念母亲,但在特殊的一瞬间,她回忆起童年时母亲的温暖(就在此时,就在此地),于是她决心抚育一群与自己境地如此相似的小雁——她与它们,抚育者与被抚育者,都失去过自己的母亲与家园。对于Amy而言,当她抚育小雁时,她既能像妈妈一样去照顾(“对镜装扮”的暗示),又能像孩子一样被照顾(她与雁是一体的)。
“伴你高飞”,却是谁在“伴”谁高飞呢?在“Thomas-Amy-小雁”中,这种陪伴(教育)不仅从左向右发生,同时也在从右向左发生。因此片名中的“你”具有多重指向:伴Amy高飞的并非世界上最轻便的飞机,而是这群小雁;伴Thomas高飞的并非他曾心心念念的月球登陆艇,而是她的女儿。不仅如此,这一结构仍能继续作出简化——在“人类-动物(自然)”中,并不只是人类陪伴着(教育/征服)动物(自然),同时亦是动物(自然)陪伴着(抚育/责备)人类。“高”,并不再指向“月球”或者“2000尺”,而是指向勇气与和解(亦即爱)。“飞”,在电影中,飞行本是特属Thomas的专长,Amy对此羡慕并不屑。但当Amy决心照顾小雁以后以后,她与Thomas的和解便具备了可能——亦即将飞行与成长(教育)结合在一起。“候鸟跟着我,我跟着你,我们一起往南飞,太好了!”从而构成了飞行的传递、成长的传递、教育的传递。从译名的指向来看,这四个字起得极好。
电影中值得玩味的结构还有许多,如既定事实与规则之间的互动很有趣:既定事实往往能挑战规则,但最终亦会被规则收编——那些目光、赞誉、激励,使得个人偶发行为变为全世界的支点。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鸟的迁徙》,当知道目光是一种武器时,我们至少能谨慎使用我们的目光。而在《伴你高飞》中,肆意的目光只被强调了褒义的、有力的一面。这种对世界的理解是不诚实的。另有一处剪辑颇趣,并非设问,却构成了设问结构:女声播报的新闻道:“小雁取名伊果、臭臭、大约翰、小呆,谁会猎食这些可爱的动物?”紧接着男声播报的新闻道:“野雁要配浓汤汁,里头塞饭,烤成金黄色。”此外,迁徙路途所经历的阻碍与解决亦可作比喻:警察、军队、打猎者。至于打猎者是中年男性,同样持枪的动物守卫者是老年女性,几乎是一种明喻了(既好,又不太好)。以及这句话——“我曾养过一只火鸡,它从不跟着我”,体现着某种无意识中的二分法:(被人类抚育的)野兽是顺从的-(失去野性的)宠物是反抗的。
全片有两点处理地稍显不当:第一是风格的骤变,使得故事的可能性从圆锥型骤变为极狭的线型;第二是对Susan的角色设定较为驳杂,她至少身备五个身份:母亲、朋友、观众、后勤、关键情节的无效推动者。试分说之:1. Susan是义理上的母亲,对于Amy而言,如果你想扮演我的母亲,无异于成为我童年的侵入者。但在Susan看向Thomas,期待他同意Amy养小雁的请求时,Susan便与Amy在这一共识中达成灵魂的和解——“想成为妈妈”;2. 口头放弃成为母亲后,Susan成为Amy的朋友,但由于体现她俩友情的镜头太少(反而有体现Susan作为约束者的镜头),使得这种“口头放弃”说服力较弱;3. Susan象征着观众,在Amy驾驶飞机前,所表现的是消极反应(震惊、生气并担心),在Amy驾驶飞机成功后,所表现的是积极反应(振奋、支持与勇敢);4. Susan是后勤,但很难说清她具体负责的是什么,在最具象征性的代号中,Amy是“雁妈妈”,Thomas是“雁爸爸”,助手是“水雁”,Susan什么也不是;5. 在Amy尚未抵达、场面难以收拾的关键情节中,Susan是怒吼者,她一咆哮,世界不仅安静了,时间亦停滞了(激烈交锋的双方的时间忽然停滞,陷入对Amy的被动等待)。这五种身份混乱地交织在同一个角色中,不仅没有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内在冲突,反而在试图抬高Susan时贬低了Susan。这同时反映着,正是由于全片的风格失当导致的叙事失格,使得不得不出现一个Susan,承接一切镜头间的裂缝——尽管这些镜头本能更有诗意。
这部电影虽像《鸟的迁徙》,其实却是人的迁徙——迁徙回那曾与世界和解的故乡。这大概是导演的用意吧。
另:Amy初见(虽然其实是重逢,但简直如初见)Thomas时的飞翔段落,最是感动我心,将会被我深记。
一旷无垠的草坪上,金色的阳光洒下来,所有的物体都勾勒出一条闪闪发亮的轮廓,一个人在蔓延的绿色中奔跑,身后紧紧奔跑着一群羽翼未丰的“小鸭”;湛蓝无际的天空中,一只硕大的雁型滑翔机,边上一队成熟健壮的大雁一字排开……这场景真是感动的想哭~!
不是人人都有飞机玩的
看着绒绒的一群小雁慢慢长大,学飞,迁徙,心都化了~~ 真实故事改编,非常可爱和感人。
初认为是讲父女情的,其实更重点讲环保动物方面,很容易想到记录片[迁徙的鸟],候鸟真是神奇的生物,尽管要费掉不少精力也会失去生命依然不停地往前飞,作为人类应该是学习它帮助它而不是要去改变它。对于里面要立个典型的坏人这一点比较不满,不过总的还是被感动了,4.5分
勉强及格。动物片专家巴拉德作品,他的片子经常半剧情半纪录,这部虽然融合的好一些了,但是剧情编配还是不行,安娜死了母亲后被父亲接走,她整个人都是犯别扭的状态,为何会对一堆鹅蛋、小鹅突然有了那么大的兴趣,这块儿缺乏铺垫,她经常神经质尖叫和气哼哼的状态加重了这份割裂。至于父亲、继母等亲朋,在电影里就是抛下一切陪她训鹅南飞,这人物单薄的也是够可以,其实这片子的看点就押在“滑翔机带野鹅孤儿们飞翔”这个由头上,这种操作虽然今日常在动物纪录片里看到,但对96年的观众应该还是新鲜的,而且本片的航拍呈现的足够大气顺滑,对孱弱的剧情多少是个弥补。野鹅的迁徙路线当然不会管你什么美加国界,剧情里也对人类社会做了揶揄(加拿大的警察和美国的军事基地),最后还搞成了社会事件,引入了环保主义的观点,也是这类电影常规操作
虽然是一眼可以看到结尾的剧情,但是看着毛茸茸的小雁们一天天长大,扑棱着翅膀腾空而起,看着它们飞过颜色渐变的树林,飞过金黄的田野,飞过镜面一样的湖水,飞过迷雾下的城市……整颗心一不小心就融化了
简单、纯粹的故事最打动人。
超级棒的电影啊!看得人心潮澎湃,仅仅是飞翔这事本身就让人感动不已。
记得小时候和几个亲戚去一个偏远地区旅行,主人招待我们非法捕获的迁徙的大雁吃。我当时哭了,看都不敢看那个盆,我说你们要带着愧疚吃。如今我姐姐还用这件事嘲笑我
天冷了 看部温暖的电影吧
有些电影非常质朴,质朴到接近平庸。但是不要忘了,不是每部电影非都要超高的技巧,有一些电影直走人心,给予观众心灵上的慰藉...
远超期待的电影,让人“眼泪不值钱”的电影,绝不仅仅是描写人与自然的电影(更何况讲好人与自然的故事已经不容易)——亲情友情爱情,自然人生勇气,电影在欢快愉悦的节奏下,简单明了的故事中,却把这所有东西清晰感人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即使妈妈在开头就车祸去世,我依然可以在每一个女儿和父亲的互动中,看到这对夫妻曾经的爱情,看到这对母女过去的自由。妈妈带女儿小小年纪就环游世界,爸爸则护送女儿勇敢的飞上天空,夫妻也许无法长久,但这一对彼时的神仙眷侣,那份冒险精神,拥抱未知探索世界的灵魂,早已刻在了女儿骨子里。而女儿和这群大雁纯真美好的关系,无法不令人动容,小小年纪经历坎坷,却能一直保持善良,想来也是人与自然的互相救赎吧。其实“后妈”也是一个伟大的人呢——我知道我永远无法取代你的母亲,但我们可以做朋友啊。真美。
一个亲情、梦想、环保交织的动人故事,拍得很美,温暖得叫人热泪盈眶,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电影!
动物电影里的佳作,《大象的眼泪》看看人家在96年就拍出来这么传神轻松可爱的电影了,惭愧不?
温情美式大片。自然保护、父女之情、自我超越。在那地广人稀的北美,他们自娱自乐着。
父亲 女儿 大雁 当然还有妈妈 有过世妈妈 还有这位雁妈妈 情感充斥整部影片美丽的生态风光 怎能不让人心感怜悯 回归自然 找回人类最原始最生态的情感诉求
父亲想出了奇妙的主意帮助艾米,他动手为她制作了一架滑翔机,让她带着小雁学会飞翔,然后在迁徙季节一路护送“雁妈妈”艾米带领小雁们飞向安大略湖,在这个过程中,一对父女的心也开始紧紧连在一起……
有一些电影无数次让我嚎啕大哭。这是其中之一。
太赞的电影。两个晚上看完,前四十分钟不温不火,净看的是美景美色,今天继续看,没想到感情升华得这么汹涌这么极致,几度感动落泪,如水墨画一般的秋日环境,天人合一的生命,纯净美好的人性,自然和谐的生态,融化浓稠的亲情,还有灵动澎湃的音乐,甚至能感觉到身体内流动的血脉。很久没有的感觉!
★★★★☆【如画一般的田园风光,如诗一般的情感意境。起初会让人以为影片是以修补父女关系为主要内容,其实这只是一个部分,导演不落俗套,用轻快明朗的语调,娓娓道来。果然生命中的那些阵痛在广袤天地间只能化作淡淡一笑。看到结尾,想起Aleixandre的诗句:飞升吧,别再回到大地】